两真两假

两真两假

先找矛盾关系,确定一真一假;再绕开矛盾,用“两真两假”总数反推余下命题真假;若余下仅一真,则其矛盾必假,另一必真;若余下仅一假,则其矛盾必真,另一必假;锁定唯一选项。


基础理论知识


真假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常见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两真两假”题型中,通常给出四个陈述,其中两个为真、两个为假,要求通过逻辑推理找出事实真相。解题关键在于识别陈述之间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或包含关系,并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断。


核心逻辑关系包括:

矛盾关系:两个陈述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必为一真一假。常见矛盾形式如:“所有都是”与“有的不是”、“A是”与“A不是”等。
反对关系:两个陈述不能同真,但可能同假。例如:“所有都是”与“所有都不是”。
包含关系:一个陈述为真可推出另一个为真,或一个为假可推出另一个为假。

在“两真两假”题型中,需综合运用这些关系,结合假设法或代入法进行验证。


题型识别


“两真两假”题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题干中出现四个陈述,涉及人物、事件或状态的描述。
明确提示“四个陈述中两个为真、两个为假”或类似表述。
选项要求推出具体事实或判断陈述的真假。
常见于慈善捐赠、物品归属、人物行为等场景,强调逻辑一致性。

识别此类题型后,应优先寻找矛盾陈述,再通过剩余陈述的真假分布进行推理。


解题思路


解决“两真两假”题型的通用步骤:

1.
梳理陈述:列出所有陈述,明确每个陈述的内容和主体。
2.
寻找矛盾:识别是否存在矛盾关系,矛盾陈述必为一真一假,可减少不确定性。
3.
分析剩余陈述:根据矛盾陈述的真假,推断其他陈述的真假可能性。
4.
假设验证:如果无直接矛盾,可假设某一陈述为真或为假,检验是否满足“两真两假”条件。
5.
结合选项:将推理结果与选项对比,选择符合的答案。

注意事项:

避免主观臆断,严格依据逻辑规则。
多个陈述可能涉及同一主体,需整体考虑。
使用表格或符号记录真假状态,提高效率。

经典例题讲解


例题1:企业捐赠问题


题干:

某慈善组织号召企业向受暴雨袭击的某地区捐赠帐篷。某地区为表谢意向该组织询问是哪些企业进行了捐赠。

经调查,了解到以下情况:

(1)四家企业都没有捐赠;

(2)丁企业没有捐赠;

(3)乙企业和丁企业至少有一家企业没有捐赠;

(4)四家企业中确有企业捐赠。

后来得知上述四种情况两种为真,两种为假。

由此可以推出:

A.甲企业没有进行捐赠

B.乙企业进行了捐赠

C.丙企业没有进行捐赠

D.丁企业进行了捐赠


推理过程:

陈述(1)“四家企业都没有捐赠”与陈述(4)“四家企业中确有企业捐赠”构成矛盾关系,必为一真一假。
因此,剩余陈述(2)和(3)也必为一真一假。
陈述(3)“乙企业和丁企业至少有一家企业没有捐赠”等价于“乙企业捐赠或丁企业捐赠”的否定形式,即“并非(乙和丁都捐赠)”。
若陈述(2)“丁企业没有捐赠”为真,则陈述(3)必然为真(因为丁没有捐赠,满足“至少有一家没有捐赠”),但此时(2)和(3)同真,违反“一真一假”条件。
因此,陈述(2)必为假,即“丁企业没有捐赠”为假,推出丁企业进行了捐赠。
陈述(2)为假,则陈述(3)为真。
由于陈述(1)和(4)矛盾,且丁企业捐赠,故陈述(4)为真、陈述(1)为假。
最终可推出丁企业进行了捐赠,对应选项D。

答案: D




例题2:家庭礼物问题


题干:

某家有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四人。一天家里突然出现了一份为期准备的神秘生日礼物,对于生日礼物是谁准备的四人有如下说法:

爸爸说:我们四人都没准备

妈妈说:不是我准备的

哥哥说:妈妈和妹妹至少有一人没准备

妹妹说:这是我们四人中有人准备的

已知四人中有两人说的真话,两人说的是假话。由此可以推出:

A.爸爸和妈妈说的是真话

B.爸爸和妹妹说的是真话

C.哥哥和妈妈说的是真话

D.哥哥和妹妹说的是真话


推理过程:

爸爸的陈述“四人都没准备”与妹妹的陈述“四人中有人准备”构成矛盾关系,必为一真一假。
因此,剩余妈妈和哥哥的陈述也必为一真一假。
妈妈的陈述“不是我准备的”和哥哥的陈述“妈妈和妹妹至少有一人没准备”需要分析。
假设妈妈的陈述为真(妈妈没准备),则哥哥的陈述“妈妈和妹妹至少有一人没准备”中,妈妈没准备已满足条件,故哥哥的陈述为真,但此时妈妈和哥哥同真,违反“一真一假”条件。
因此,妈妈的陈述必为假,即妈妈准备了礼物。
哥哥的陈述为真(因为妈妈准备了,但“至少有一人没准备”仍可能成立,需结合妹妹情况)。
由于爸爸和妹妹矛盾,且妈妈准备礼物,故妹妹的陈述“有人准备”为真,爸爸的陈述为假。
因此,说真话的是哥哥和妹妹,对应选项D。

答案: D




例题3:社区财物损毁问题


题干:

某社区公共财物被损毁,公安机关锁定了四名犯罪嫌疑人,并分别对他们进行了审问:

甲:我没有做这件事,这件事是乙做的;

乙:甲、丙、丁中肯定有一人做了这件事;

丙:此事是由甲和乙中的一人做的;

丁:甲说的是事实。

经过调查,发现两个人说的真话,由此可以推出:

A.甲是罪犯

B.乙是罪犯

C.丙是罪犯

D.丁是罪犯


推理过程:

甲的陈述包含两部分:“我没有做”和“是乙做的”。丁的陈述“甲说的是事实”表示支持甲的全部陈述,即丁认为甲没做且乙做了。
如果甲的陈述为真,则丁的陈述也为真;如果甲的陈述为假,则丁的陈述也为假。因此,甲和丁的陈述真假相同。
由于只有两人说真话,甲和丁同真或同假,但若同真,则乙和丙同假;若同假,则乙和丙同真。
先假设甲和丁同真:
则甲没做,乙做了。
乙的陈述“甲、丙、丁中有一人做了”为假,因为乙做了,甲、丙、丁都没做,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
故甲和丁同假:
甲的陈述为假,即“甲没做且乙做”为假,等价于“甲做了或乙没做”。
但丁的陈述为假,即“甲说的是事实”为假,已一致。
此时乙和丙的陈述同真。
乙的陈述为真:甲、丙、丁中有一人做了。
丙的陈述为真: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人做的。
结合丙的陈述,罪犯是甲或乙。
若乙是罪犯,则甲的陈述“乙做了”为真,但甲陈述整体为假(因甲包含“我没做”),若乙做了,则“我没做”可能真可能假,但甲陈述整体为假,需“我没做”为假或“乙做了”为假。但“乙做了”为真,故“我没做”必为假,即甲做了,但与“乙是罪犯”矛盾(因丙说只一人做)。
因此,甲是罪犯,乙不是罪犯。
验证:甲做,乙没做,丙没做,丁没做。
甲陈述假(因甲做,但说“我没做”假;说“乙做”也假)。
乙陈述真(甲、丙、丁中甲做了)。
丙陈述真(甲和乙中甲做了)。
丁陈述假(甲说的不是事实)。
符合两人真话(乙和丙)、两人假话(甲和丁)。
因此甲是罪犯,对应选项A。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