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知识点精讲
1.
核心概念界定
主题词(Topic Word / Key Word):又称“关键词”,是文段围绕展开的核心论述对象。它可以是核心话题、核心概念、核心主体,是文段的“灵魂”和“中心”。一个文段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题词。
主题词对应:指的是空格处所需填入的词语,必须与文段的主题词在语义、情感、搭配上保持高度一致。选项必须服务于主题词的表达,不能脱离主题词孤立存在。
1.
“主题词”考点的重要性与识别
主题词是语境中最宏观、最重要的对应关系。它规定了文段的大方向,因此也规定了所有空格填入词语的大方向。
如何寻找和确定主题词?
1.
高频出现词:在文段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极有可能是主题词。
2.
关键句的主语/宾语:文段的首句、尾句或中心句的主语和宾语,通常是核心主题词。
3.
观点的服务对象:文段中的观点、对策、评价是围绕哪个对象展开的,哪个对象就是主题词。
解题关键:抓住主题,围绕核心。一旦确定了文段的主题词,所有选项都必须接受主题词的“检验”。与主题词无关或背离的选项,即使本身再优美,也是错误选项。
二、 解题思路与步骤
运用“主题词”对应关系解题,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通读文段,定位主题
快速阅读全文,不要急于看选项。边读边问自己:“这段文字主要在讲什么?”
用笔圈出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核心概念。明确文段的论述主体和核心话题。
2.
分析空格,确定方向
看一下空格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如:谓语、定语、宾语?)。
思考这个空格是需要描述主题词的特征,还是叙述主题词的动作,或是修饰与主题词相关的事物。
3.
匹配选项,服从主题
观察四个选项。首先排除那些与主题词明显无关、搭配不当或情感色彩不符的选项。
在剩下的选项中,选择那个最能精准服务主题、最贴合主题词属性的词语。
4.
代入验证,整体契合
将最终选定的词语代入空格,重新通读文段。
确保答案不仅使句子通顺,更重要的是,与整个文段的主题浑然一体,能够强化和突出核心思想。
三、 真题举例与解析
【例1】(单一主题词)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它________于生物的基因,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 A. 起源 B. 发源 C. 根源 D. 来源
【解析】
1.
定位主题:文段的核心主题词非常明确,即“生物节律”。全文都在围绕它展开。
2.
分析空格:空格需要填一个动词,与“于生物的基因”搭配,描述“生物节律”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3.
匹配选项(服从主题):
所有选项都有“起始、产生”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生物节律”是一种内在的、先天的生理规律。我们需要一个能体现其内在根本性、本质性起源的词语。
A项“起源”和B项“发源”多用于具体事物(如河流、文明)的开始。
D项“来源”指事物所从来的地方,相对口语化。
C项“根源” 最能体现“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深层含义,与“生物节律”作为一种内在科学规律的主题高度契合。“根于基因” 的搭配也极为精准地道。
4.
验证确定:填入“根源”,文段意思是“生物节律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准确无误。答案:C
【例2】(多个主题词)
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了主流。然而,一味追求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阅读”,也容易让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性的深度。 A. 浅尝辄止 思考 B. 走马观花 探索 C. 浮光掠影 思维 D. 不求甚解 思想
【解析】
1.
定位主题:文段有两个层次的主题词。前半部分的核心是“阅读方式”,后半部分在讨论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后果,即“思维”层面的问题(思维惰性、缺乏深度)。
2.
分析空格:
第一空:需要修饰“阅读方式”的形容词,且根据后文“碎片化、浅表化”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表示阅读不深入的词语。
第二空:与“深度”搭配,修饰的是“思维”层面的某种活动,需要填一个表示深刻思维活动的名词。
3.
匹配选项(服从主题):
第一空:A“浅尝辄止”、B“走马观花”、C“浮光掠影”、D“不求甚解”四个成语都可以形容学习或阅读不深入。它们都符合“阅读方式”这个主题的要求,第一空无法直接排除。
第二空(关键突破口):第二空需要紧密服从第二个主题词“思维”。
A项“思考”:深度思考。搭配恰当,且直接与“思维惰性”对应。
B项“探索”:深度探索。探索的对象通常是具体领域或未知事物,与“思维”本身的搭配不如“思考”直接。
C项“思维”:深度思维。词语重复,显得啰嗦且不自然。汉语中较少说“缺乏深度思维”。
D项“思想”:深度思想。“思想”是名词,指一种观念体系,与“缺乏”和“深度”搭配后,意思虽可通,但不如“深度思考”准确直接。
因此,从与“思维”这一主题词的契合度来看,A项“思考”是最优选择。
4.
整体验证:“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和“缺乏系统性的深度思考”都非常流畅,且完美呼应了文段的两个主题层面。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