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知识点精讲
1.
核心概念界定
语境分析:指在解题时,不能孤立地看空格本身,而必须将句子、甚至整个文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语境”)来理解。语境中包含着解题所需的全部线索。
对应关系:是语境分析的核心方法。它要求我们找到与空格处所需词语形成解释、呼应、并列、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的词、短语或句子。找到了对应的线索,就等于找到了答案的“钥匙”。
形象表达:是对应关系的一种特殊且高级的形式。它指的是文段中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或使用非常生动、具象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抽象的概念。空格处需要填写的词语,往往需要与这个形象化的“喻体”或“场景”相匹配。
1.
“形象表达”考点的特征与识别
当题目中出现以下情况时,你就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一道考查“形象表达”的题:
句子中出现比喻词:如“像”、“如”、“似”、“好比”、“是”、“成为”、“仿佛”、“一样”等。
句子中出现拟人化描述: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情感或特征。
上下文描绘了一个具体的画面或场景,而这个场景是用来类比某个抽象事物的。
解题关键:将抽象的逻辑关系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来理解。找到“本体”和“喻体”,空格处的词往往是用来修饰“喻体”的,但答案选择必须服务于“本体”的表达需要。
二、 解题思路与步骤
面对这类题目,遵循以下四步,可以帮你理清思路:
1.
通读文段,把握主旨
快速阅读整个文段,了解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褒是贬?是积极还是消极?)。
2.
寻找线索,定位对应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仔细分析空格所在句子的前后文,寻找是否有形象化表达的标志(比喻词、拟人化动词、具体场景等)。
锁定与空格形成解释说明或逻辑关联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3.
分析“喻体”,联想匹配
将找到的形象化表达拆解开来。明确“把什么(本体)比作什么(喻体)”。
暂时抛开“本体”,只思考这个“喻体”通常会和哪些词语搭配。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本身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
示例:如果文段说“时间如_____”,你要先想“流水”、“白驹”、“沙漏”这些喻体本身的特点:“流水”是“潺潺的”、“奔流不息的”;“白驹”是“匆匆的”;“沙漏”是“流逝的”。
4.
代入验证,确定答案
将根据“喻体”联想出的候选词语代入空格。
验证双重契合:
第一重:这个词是否与“喻体”搭配得当?(形象层面)
第二重:这个词是否最终能准确地修饰“本体”,是否符合文段整体逻辑和情感色彩?(逻辑层面)
选出最佳答案。
三、 真题举例与解析
【例1】(比喻关系)
汛期恶劣的环境,让查找堤坝渗漏点变得异常困难。而一旦渗漏点扩大,便是________。潜水员必须火速下水,快速处置,才能确保大坝安全。 A. 一发不可收拾 B. 一触即发 C. 迫在眉睫 D. 十万火急
【解析】
1.
寻找线索:文段虽然没有明显的“像”、“如”等词,但描绘了一个非常紧急、危险的场景(形象表达)——“渗漏点扩大”、“必须火速下水”、“快速处置”。
2.
分析对应:这个场景把“险情的紧急程度”比喻成一种千钧一发的危急状态。空格处需要填一个能形容这种状态极尽危急的词语。
3.
联想匹配:
A项“一发不可收拾”强调事情一旦开始就难以控制,重在“失控”,与“紧急”侧重点不同。
B项“一触即发”比喻形势非常紧张,马上会发生严重的事情,非常形象地对应了“渗漏点扩大”这个临界点的状态,仿佛一颗即将爆炸的炸弹。
C项“迫在眉睫”和D项“十万火急”都形容非常紧急,但它们是直接描述,不如“一触即发”那样具有画面感和比喻意味。
4.
验证确定:“一触即发”既完美地融入了这个危险的场景(形象表达),又准确地描述了险情的紧急程度(逻辑对应),是最佳答案。答案:B
【例2】(拟人关系)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生活方式,________着城市居民的精神记忆,________着城市的文化气质。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就是守护城市的根与魂。 A. 承载 凝结 B. 寄托 彰显 C. 延续 提炼 D. 容纳 巩固
【解析】
1.
寻找线索:注意“活化石”和“根与魂”这两个词。这是非常典型的比喻(形象表达),把“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比作“活化石”和“根与魂”。
2.
分析对应:
“活化石”的特点是承载了古老的信息。
“根与魂”是一个事物的核心和精髓,是经过漫长岁月凝结而成的。
3.
联想匹配:
第一个空,需要与“活化石”对应,哪个词最能体现“承载、记载”的意味?——“承载”、“寄托”、“延续”都勉强可以,但“容纳”过于被动。
第二个空,需要与“凝结”这种从无到有、逐渐汇聚成型的形象化过程对应。“凝结”气质是最直接、最形象的搭配。“彰显”(明显表现出来)、“提炼”(提取精华)、“巩固”(使坚固)都不如“凝结”准确。
4.
验证确定:“承载”记忆,“凝结”气质,两者都与后文的形象化比喻高度契合。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