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关系-解释说明

对应关系-解释说明

抓“即、如、也就是说、破折号”等信号,后文是对前文词义的具体展开;先提炼被解释词的核心义,再选能与后文举例或定义精准呼应之词,排除偏离解释范围的干扰项,做到释义闭环。

一、理论知识点:什么是“解释说明”对应关系?

核心定义:在文段中,空缺处与上下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说明、补充、印证的关系。上下文(线索句)实际上就是对空缺处所填词语的直接解释、定义、举例或同义替换

解题本质:逻辑填空不是“选词”,而是“还词”。命题人从一篇逻辑严密的文章中挖出一个词,你的任务就是通过分析上下文留下的线索,把这个最原汁原味的词“还回去”。而“解释说明”关系就是你寻找答案最直接的路标。



二、识别“解释说明”关系的四大标志(解题钥匙)

当文段中出现以下标志时,通常意味着前后文存在解释说明关系,这些标志后面的内容就是答案的直接提示。

1.
符号标志:
冒号(:) 、破折号(——) :这是最直接、最强烈的解释说明信号。它们后面的内容通常是对前面的总结或具体阐释。
示例:他有一个突出的品质——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就是对“品质”的解释,空缺如果考“品质”这个词,答案就呼之欲出。)
括号( ) :括号内的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
顿号(、) :顿号连接的是并列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词义相近,相互提示。
示例: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包含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如果空缺处在“伟大创造精神”的位置,其他几个并列项都是它的同向提示。)
1.
词语标志:
即、就是、意思是、可以说、换言之、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这些词语直接引出对前文的解释。
比如、例如、譬如、诸如、像……一样:这些词语引出事例,事例是为了证明前面的观点,所以事例体现的特点就是空缺处需要填的词。
无异于、等同于、不啻于(chì)、无疑是:这些词语表示“等同于”,前后形成互解。
1.
句式标志:
“……是…………”的判断句式:这种句式本身就是下定义,主语和宾语的内容相互解释。
示例:______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 (后面“第一动力”就是对空缺处的解释,应填“创新”之类的词。)
1.
语义标志(无标志词,靠语义判断):
这是最高频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情况。上下文没有明显的标志词,但通过语句的内在逻辑,后文是在具体描述、展开说明前文的内容。
示例:这个村庄坐落于大山深处,显得格外______。通往村子的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村民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分析:后文“只有一条崎岖山路”“与世隔绝”都是在具体描述村庄的特点,这些都是在解释它给人的感觉,所以空缺处应填“僻静”、“幽静”、“闭塞”等词。

三、解题思路与步骤(手把手教你做题)

第一步:读文段,定空意

快速阅读文段,把握整体大意和感情色彩(积极/消极/中性)。
明确空缺处需要填一个什么样意思、什么感情色彩的词语。

第二步:找线索,辨关系

在空缺处的前后仔细寻找是否有上述“四大标志”。
如果找到,锁定标志后的“线索句”或“关键词”。
如果没有明显标志,则精读空缺处的前后分句,看是否存在语义上的互相解释、补充、概括的关系。

第三步:析选项,定答案

将选项中的词语一一代入空缺处。
看哪个选项的词语能与找到的“线索句”形成最直接、最贴切的互解关系(同义替换或上下义概括)。
排除那些虽然读起来通顺,但无法与上下文线索形成严格解释关系的“干扰项”。

四、真题示例讲解

【例1】(词语标志)

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应防止落入平均主义这种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颇具诱惑力的窠臼中。虽然平均主义在某些领域是适用的,但若将其推广到所有领域尤其是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别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最终只会扼制人的积极性,扼杀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______。

A. 片面追求公正会助长平均主义

B. 平均主义对社会公正的危害

C. 公正与平均主义的辩证关系

D. 社会公正应避免平均主义诱惑

【分析与解答】

1.
定空意:空缺在尾句, likely 是对前文的总结。
2.
找线索,辨关系:首句提出核心观点:“应防止落入平均主义的窠臼中”。后文用“但若……最终只会……”具体阐述了平均主义如何危害社会公正(扼制积极性、扼杀活力、不利于实现)。后文整个都是在解释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
3.
析选项,定答案:
A项“助长”与文意相反,文段是反对平均主义。
B项“危害”完美概括了后文解释说明的内容,是首句“防止落入”的原因所在。
C项“辩证关系”文段未体现,文段重点强调危害。
D项是首句的同义重复,但空缺处需要的是对后文解释内容的总结,而非重复观点。
答案:B。后文是对“危害”的具体解释。

【例2】(符号标志+语义标志)

在人工智能面前,我们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生产者,而是信息的消费者和______者。算法推荐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信息茧房”,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的,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的,如同蚕蛹一般被束缚在自我构建的茧房中。

A. 辨识 B. 评判 C. 消化 D. 创造

【分析与解答】

1.
定空意:第一个空,需要与“消费者”并列,且由“不再是……而是……”结构引导,说明我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2.
找线索,辨关系:冒号(:) 是强烈信号!冒号后的内容“算法推荐……信息茧房……被束缚”都是在解释我们作为“消费者”和这个空的角色所带来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被动的、被束缚的。
3.
析选项,定答案:
A“辨识”、B“评判”:这两个词都带有主动思考、判断的意味,与后文“被束缚”的被动结果矛盾。
C“消化”:指接收、吸收信息,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过程,与“消费者”并列,且能引出后文被动接受算法投喂的结果。
D“创造”:与“不再是唯一生产者”直接矛盾。
答案:C。后文是对“消费者”和“消化者”被动状态的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