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关系-前后呼应

对应关系-前后呼应

首尾、同段两句常同义复现或反义对照,先划关键词,再按“同义照应选近义词、反义照应选反义词”原则匹配选项;注意代词指代与色彩一致,排除偏离主题词,秒锁呼应项。

一、 理论知识点精讲

1.
核心概念界定
前后呼应:指文段中的词语、句子之间在语义上存在着相互照应、相互解释、相互提示的关系。空格处需要填入的词语,其含义往往已经直接或间接地隐藏在文段的前文或后文中。
本质:这是一种“答案就在文中”的解题思路。我们不需要凭空想象,而是要做信息的“搬运工”和“匹配者”,将文中已给出的信息点与选项进行配对。
1.
“前后呼应”的主要类型与识别

前后呼应的关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解释说明呼应:
标志:冒号(:)、破折号(——)、“即”、“就是”、“可以说”、“比如”等词语。
特点:空格后的内容是对空格的直接解释,或者空格是对前文内容的概括。答案往往就是解释说明词的近义词或同义替换。
2.
并列呼应:
标志:顿号(、)、“和”、“与”、“同”、“以及”、“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等。
特点:并列连接的词语在语义、感情色彩、词性上相近或相同。找到与空格并列的那个词,答案就是它的“同伴”。
3.
反向呼应:
标志:转折词(但、却、然而、而、实际上)、否定词(不、并非、没有)、对立词(过去…现在…、打破…建立…)。
特点:空格处的词语与文中的某个词构成反义或相对的语义关系。答案往往是文中某个词的反义词。
4.
递进呼应:
标志: “不仅……而且……”、“甚至”、“更”、“乃至”。
特点:递进关系表示语义程度加深、范围扩大。空格处的词语要比前文的意思更进一步。
5.
因果呼应:
标志: “因此”、“所以”、“因而”、“于是”、“导致”、“使得”。
特点:空格处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之匹配的词语。

二、 解题思路与步骤

运用“前后呼应”关系解题,可以遵循以下四步:

1.
通读文段,预判大意
不要看选项,先快速把文段读一遍,了解文段主要说了什么,把握基本感情色彩和语体风格。
2.
定位空格,寻找线索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仔细分析空格所在的位置,向前和向后寻找是否有明显的呼应标志词(如上述的转折、并列、解释说明等词)。
如果没有明显的标志词,就寻找与空格在语义上可能相关的关键词
3.
分析关系,确定答案
根据找到的呼应关系和关键词,预判空格处应该填一个什么意思、什么感情色彩的词。
再看选项,寻找哪个选项最符合你的预判。
口诀:看到“但”想转折,看到“和”想并列,看到“:”想解释。
4.
代入验证,通顺则选
将选中的词语代入空格,重新通读整个文段。确保文意通顺,逻辑严谨。

三、 真题举例与解析

【例1】(解释说明呼应)

看待社会现象,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________,更不能带着偏见去臆断。这意味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准绳。 A. 先入为主 B. 厚此薄彼 C. 因人而异 D. 标新立异

【解析】

1.
寻找线索:空格后的“更”表示递进,“这意味着”是非常典型的解释说明标志。后文“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准绳”是对前面“不能________,更不能带着偏见去臆断”的具体解释。
2.
分析关系:后文解释的内容是“客观公正”的反面,即“不客观、不公正”。并且,“不能________”与“不能带着偏见”是递进关系,所以空格的语义应该比“偏见”程度稍轻,但属于同一性质。
3.
确定答案“带着偏见去臆断”就是先有主观看法,再去判断。A项“先入为主”(指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与“偏见”形成完美的递进呼应,且被后文“以事实为依据”直接否定。其他三项均与“客观公正”和“偏见”的语境无关。
4.
答案:A

【例2】(反向呼应)

传统文化并非________的化石,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它需要被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原封不动地复制,而是要在________中发展,在发展中去粗存精。 A. 亘古不变 批判 B. 一成不变 扬弃 C. 刻板僵硬 取舍 D. 遥不可及 革新

【解析】

1.
寻找线索第一空,关键词是“并非……而是……”,这是强烈的反向呼应。“而是”后面说“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那么第一空就应该是“活生生”的反义词。
2.
分析关系
第一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固定、死板、没有生命力”的词。A“亘古不变”、B“一成不变”、C“刻板僵硬”都符合。D“遥不可及”强调距离远,不符合要求,排除。
第二空:空格后的“去粗存精”是解题关键,直接解释说明了空格的内容。“去粗存精”意思是“去除粗糙的,保留精华的”。这是一个一正一反、有弃有取的过程。
3.
确定答案:
A项“批判”和D项“革新”都只有“否定、改变”的一面,没有“保留”的一面。
C项“取舍”有取有舍,意思接近,但不如B项“扬弃”精准。“扬弃”是哲学词汇,特指“既克服又保留”,与“去粗存精”的含义高度一致,形成完美的解释说明呼应。
同时,第一空的“一成不变”也与“活生生的生命体”形成精准的反向呼应。
4.
答案:B


下一篇
没有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