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治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二)法治建设的历史方位
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的关键时期,已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阶段,也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
新时代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法治建设的政治高度
法治建设是"国之大者",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法治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确保所有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
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三、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必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国家建设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四、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
(三)严格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四)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法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完善宪法宣誓制度。
(二)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
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加强立法后评估工作。
(三)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体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六、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二)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诉讼制度体系。
(三)加强法治队伍建设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
七、法治建设的全球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法治道路可以有多样选择。
(二)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法治智慧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
(三)国际法治合作
加强国际法治合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
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国际反腐败新秩序。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全文约7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