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支撑。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多元复杂,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二)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军事能力必须同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
(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反恐、护航等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军队的发展壮大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有利于促进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强军目标与战略布局
(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目标。
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实践。
(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战略安排
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这一战略安排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明确了新时代强军事业的时间表、路线图。
(三)军事战略方针
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决定的。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更加注重防御、自卫、后发制人。
军事战略方针要适应国家安全需求变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军事战略指导水平。
三、政治建军
(一)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
坚持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全军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这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实现形式。
(二)加强军队党的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军队的落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军队党的各项建设。
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三)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深入开展军魂教育,增强官兵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
四、改革强军
(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强军战略,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和政策制度现代化。
改革重点是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二)领导指挥体制改革
构建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调整组建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划设五大战区。
这一改革实现了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的历史性变革,提高了军队领导管理效率和联合作战能力。
(三)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
优化规模结构,压减非战斗机构和人员,调整力量结构比例,打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常备军。
推进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
五、科技兴军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争取实现弯道超车,掌握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
(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
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强现有装备改造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提高武器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三)军事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强军战略,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事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官兵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依法治军
(一)全面从严治军
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
完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法规制度执行力建设,实现治军方式"三个根本性转变"。
(二)军队作风建设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纠治"四风",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加强军队反腐倡廉建设,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三)军事管理革命
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能和国防资源使用效益。
加强战略管理、资源管理、成本管理,推动军队建设发展质量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
七、练兵备战
(一)聚焦备战打仗
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
强化练兵备战鲜明导向,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二)实战化军事训练
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科技强训、依法治训,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
加强复杂电磁环境、陌生地域、极限条件下训练,提高部队适应现代战争能力。
(三)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加强各军兵种协同训练,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八、军民融合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二)重点领域融合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后勤保障等领域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三)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
破除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优势。
全文约7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