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核心要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双碳”目标,健全最严环保制度,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原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二)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系统治理思维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包括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


(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


(三)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二)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


(三)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建立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赔偿的责任机制,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


(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水、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三)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


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贡献

(一)全球生态安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三)绿色"一带一路"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全文约7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