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


(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


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一)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


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革命文化的弘扬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精神,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文化创新创造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三)文化人才培养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引导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三)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七、精神文明创建

(一)公民道德建设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二)诚信建设

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三)网络文明建设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八、文化传播与交流

(一)文化软实力提升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二)文化交流互鉴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三)文化安全维护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腐朽文化侵蚀。



全文约7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