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
(一)新发展理念引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根本遵循。这一理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核心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改革内涵与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主线,旨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二)"三去一降一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重点是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去杠杆是降低企业负债率;降成本是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补短板是补齐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目标是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
(二)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五、乡村振兴战略
(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粮食安全战略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三)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六、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自贸区建设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三)全球经济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七、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完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二)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就业优先政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八、绿色经济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三)绿色发展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文约7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