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知识讲解
1. 什么是“代词指代题”?
代词指代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出文中某个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
常见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中‘这’指的是:”
“文中的‘其’是指:”
“画线的‘那样做’意味着什么?”
2. 为什么代词指代重要?
代词的根本作用是避免重复,使行文简洁。因此,理解代词的含义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如果指代关系搞错,可能会曲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考查实质:考查对句间逻辑关系和文意连贯性的把握能力。
3. 常见考查代词:
近指代词:这、此、这些、这方面——通常指代前文临近的内容。
远指代词:那、那些——通常指代前文较远或需要强调的内容。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其(他的/他们的)、之——指代人、事、物。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种——在设问句或反问句中,其答案往往就是指代对象。
二、 解题思路与技巧
核心原则:向前看,就近找
代词的指代对象几乎总是出现在该代词的前面。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在代词的前文(通常是前一句)中寻找答案。
具体步骤:
1.
定位代词,确定搜索范围
在原文中找到题干问及的代词。
以代词为坐标,向前(通常是前一句,有时需要看前几句)寻找它所指代的对象。
2.
分析句式,精准定位
小语境优先:首先在代词所在的句子内部(主语之前)寻找。如果找不到,再看前一句。
主语一致:代词所指代的对象经常是前一句的主语或宾语。
最近原则:在多个可能对象中,离代词最近、最直接相关的那个往往是正确答案。
代入验证:将你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原句,替换掉代词,检查句子是否通顺、逻辑是否成立。这是最有效的检验方法。
3.
对比选项,排除干扰
偷换概念:选项内容可能是前文出现的其他信息,但与代词并无指代关系。
以偏概全: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整个观点或事件,而选项只截取了其中一个细节。
往后看:指代对象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代词之后。
三、 例题精讲
【例题1】(指代前句主语)
文段: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守了封建礼制,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皇家气派。这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出典范。
问题: 文中的“这”指的是:
A. 封建礼制
B. 等级森严的皇家气派
C.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
D.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
【解析】
1.
定位与分析:代词“这”出现在第二句句首。根据“向前看”原则,我们看前一句。前一句的主语是“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宾语是“封建礼制”和“皇家气派”。
2.
代入验证:将选项代入“这是……典范”中。
A. “封建礼制是典范”?——礼制是规则,建筑是实体,搭配不当。
B. “皇家气派是典范”?——气派是抽象概念,与“建筑典范”不完全对应。
C.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是典范”?——完美通顺,且“建筑布局”与“建筑典范”直接对应。
D.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是典范”?——范围扩大,“这”指代的应是“紫禁城”这个具体例子,而非整个“中国古代宫廷建筑”。
3.
答案:C
【例题2】(指代前句全部内容)
文段: 团队成员之间必须保持高效沟通,充分信任,并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配合。这是项目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
问题: 文中的“这”指的是:
A. 高效沟通
B. 充分信任
C. 为共同目标相互配合
D. 团队成员之间必须保持高效沟通,充分信任,并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配合
【解析】
1.
定位与分析:代词“这”指代的是后文“不可或缺的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看前一句,它是由“必须”引导的一个并列结构,包含了三个要素(沟通、信任、配合)。
2.
代入验证:
A、B、C三项都只是这个并列前提中的一个部分,是典型的“以偏概全”陷阱。
D项完整地概括了前一句的全部内容。代入后:“团队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是项目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逻辑完整,表述准确。
3.
答案:D
【例题3】(指代较远内容)
文段: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先民就通过观察日月运行,制定了二十四节气其精确程度甚至让现代人都为之惊叹。
问题: 文中的“其”指的是:
A. 日月运行
B. 中国古代的先民
C. 观察日月运行的方法
D. 二十四节气
【解析】
1.
定位与分析:代词“其”意为“它的”。我们向前找“它”指代的是什么。前一句的主语是“中国古代的先民”,宾语是“二十四节气”。
2.
代入验证:
A. “日月运行的精确程度”?——不符合常识,日月运行是客观规律,无“精确”可言。
B. “中国古代的先民的精确程度”?——搭配不当。
C. “方法的精确程度”?——前句核心是“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这个结果,而非“观察方法”。
D. “二十四节气的精确程度”?——完美通顺。“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历法成果,可以用“精确”来形容,且让现代人惊叹也符合事实。
3.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