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

实词

代词回指前一句核心名词,动词形容词看搭配对象与感情色彩,先定位原句,再替换选项比对,选语义最贴合上下文且无程度、范围偏差的一项,排除引申过度。

一、 理论知识讲解


1. 什么是“实词理解题”?

实词理解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出文中某个特定词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具体含义或指代内容。


常见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中‘XX’一词指的是:”
“文中的‘XX’意味着什么?”
“对‘XX’理解最准确的是:”

2. 核心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任何一个词语在独立存在时可能有多个含义,但一旦被置于特定的文段中,它的含义就是唯一的、确定的。这个含义由其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决定。


考查实质:并非考查你的词汇量,而是考查你根据上下文理解、推断词义的能力。



二、 解题思路与技巧


核心方法:语境分析法


1.
定位原文,寻找线索
首先在文段中找到题干要求理解的“目标词”。
以目标词为中心,向它的前一句和后一句(即“小语境”)进行辐射阅读,寻找解释、说明、指代的线索。

2.
分析语境,寻找对应
指示代词:关注“这”、“那”、“其”、“此”等代词,它们后面引出的内容往往是对前文的解释,可能就包含着目标词的含义。
解释说明:关注冒号(:)、破折号(——)、括号(())、 “即”、“就是”、“意思是”等标志,它们后面常常是对前面词语的解释。
逻辑关系:分析目标词所在句子的逻辑关系。
并列关系(和、与、及):目标词的含义应与并列成分语义相近或相关。
转折关系(但、却、然而):目标词的含义可能与相反语境中的词义相对。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结果或原因中可能隐藏着对目标词的阐释。

3.
代入验证,择优选择
将你认为最可能的含义代入原文中替换目标词,看是否通顺、流畅,是否与文段主旨一致。
对比选项,选择那个与原文语境最贴合、表述最准确的选项。

常见错误选项特征:


表面字义:只解释了该词最常见、最字面的意思,而完全忽略了文段给出的特殊语境。
无中生有:选项内容在文段中完全找不到依据。
范围不符:扩大或缩小了文段中该词所指代的范围。
指代偏差:指代错误,如将“A的B”中的B,错误地理解为A。



三、 例题精讲


【例题1】(解释说明关系)


文段: 真正的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尽管心怀恐惧,却依然选择前行。这种在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并坚持正确之事的品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定力”。


问题: 文中的“定力”指的是:

A. 强大的身体力量

B. 完全不知道恐惧为何物

C. 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并坚持正确之事的品质

D. 超越常人的意志力


【解析】

1.
定位与分析:目标词是“定力”。我们发现,在“定力”前面,有“这种”这一指示代词。“这种”指代的内容,就是前文所描述的“尽管心怀恐惧,却依然选择前行”以及“在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并坚持正确之事的品质”。
2.
比对选项
A项“身体力量”是字面意思,文段完全未提及。
B项“不知道恐惧”与文段“尽管心怀恐惧”的意思完全相反
D项“超越常人的意志力”表述过于空泛,不如C项具体精准。
C项几乎是原文“在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并坚持正确之事的品质”的同义复述,是最准确的答案。
3.
答案:C

【例题2】(指代与逻辑关系)


文段: 在设计领域,“少即是多” 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并不是简单地减少元素,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取舍,用更少的形式表达更丰富的内涵,从而获得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问题: 对文中的“少即是多”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设计的元素越少,造价成本就越低

B. 通过精简形式来达到更丰富的表达效果

C. 设计师的懒惰有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D. 减少设计环节可以缩短项目周期


【解析】

1.
定位与分析:目标词是“少即是多”。后文紧接着用“并不是……而是……”这一强对比逻辑结构,直接对其进行了权威解释。“而是”之后的内容“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取舍,用更少的形式表达更丰富的内涵”就是答案所在。
2.
比对选项
A项的“造价成本”、C项的“设计师的懒惰”、D项的“项目周期”在文段中均无任何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B项“通过精简形式来达到更丰富的表达效果”完美对应“而是”之后的解释,是正确答案的同义转述。
3.
答案:B

【例题3】(结合文段主旨)


文段: 这座古城在历史上多次成为王朝的都城,但也因此屡遭战火,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在原址上重建起来。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这座城市的“韧性” 就体现在它这种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之上。


问题: 文中的“韧性”指的是这座城市的:

A. 建筑材料的坚固程度

B. 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C. 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

D. 曾经作为都城的辉煌历史


【解析】

1.
定位与分析:目标词是“韧性”。文段最后一句用“就体现在……”直接给出了定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2.
比对选项
A、C、D三项都是文段中提到的相关细节(被摧毁、是都城),但都不是“韧性”一词在文中的直接指代
B项是原文的直接复现,毫无疑问是正确答案。
3.
答案:B


上一篇
没有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