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论据

削弱论据

指出支撑结论的关键事实、数据、例证不成立或不可信,直接抽掉论点根基。常用方法:否定样本代表性、质疑数据来源、反例推翻原证据、揭示测量误差或断章取义。削弱力度仅次于切断因果链,是高频必会考点。

基础理论知识


削弱题型是逻辑判断中的重要类型,旨在通过质疑论证的某个环节来降低结论的可信度。削弱论据是其中一种常见方式,即直接攻击论证所依赖的证据、数据或事实,使其真实性、可靠性或相关性受到质疑,从而动摇结论的基础。


在削弱论据题型中,常见的削弱方式包括:

质疑数据的真实性:指出数据来源不可靠、测量方法有误或存在偏差。
质疑样本的代表性:样本过小、选择不随机或无法代表总体。
质疑因果关系的合理性:指出其他因素干扰或因果倒置。
指出论据与结论无关:论据无法直接支持结论,或存在逻辑跳跃。

题型识别


削弱论据题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题干呈现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包括论据和结论。
提问方式常为:“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削弱上述观点/结论?”
选项围绕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或相关性展开,直接或间接否定论据的有效性。

识别关键词:

“削弱”“质疑”“反驳”
“论据”“证据”“数据”
“最能说明上述结论不成立的是”

解题思路


1.
梳理论证结构:明确论据(支持结论的证据)和结论(论证的核心观点)。
2.
找到削弱点:分析论据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如数据不实、样本偏差、因果不成立等。
3.
评估选项
直接否定论据:指出论据本身错误或不可靠。
引入他因:说明其他因素干扰,论据无法推出结论。
削弱相关性:论据与结论之间无必然联系。
4.
选择最有力选项:优先选择直接攻击论据本身或从根本上否定论证基础的选项。

经典例题讲解


例题1

题干:

研究人员分别用麦克斯韦望远镜和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观测了金星。他们探测到一个只属于磷化氢的光谱特征,并估算出金星云层中的磷化氢浓度,研究团队研究了所有磷化氢产生的可能性:火山、雷击、坠落到大气中的陨石,并最后将它们逐个排除。他们发现,金星上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产生足以解释他们检测到的磷化氢数量。研究人员表示:磷化氢很容易在生物代谢中生成,因此金星大气中存在的某种生命形式,产生了我们探测到的磷化氢。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研究人员的观点?


选项:

A. 磷化氢的光谱特征与二氧化碳的光谱特征十分相似,而金星的大气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

B. 产生光谱线的云层位于金星大气层的中高层,那里环境十分恶劣,磷化氢根本不可能存在

C. 金星大气在某种人类还从来没有认识到的自然现象,比如某种行星地质级别的化学反应

D. 研究组重新分析探测数据后估计,磷化氢的平均浓度为1ppb,约为先前预估值的七分之一


讲解:

论证结构
论据:探测到磷化氢光谱特征,排除非生物来源可能性。
结论:金星大气中存在生命形式产生磷化氢。
削弱点:质疑磷化氢探测的准确性或存在其他自然来源。
正确选项B:直接否定论据,指出探测到的光谱特征所在环境根本不可能存在磷化氢,从而削弱“探测到磷化氢”这一关键证据的真实性。
干扰项分析
A项虽质疑光谱相似性,但未完全否定磷化氢存在;
C项提出其他自然现象,但属于“诉诸无知”,削弱力度较弱;
D项降低浓度估值,但未彻底否定磷化氢存在。

例题2

题干: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30名同时患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并未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2年的试验。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将这13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并让其中的一组研究对象服用松树皮提取物(每天服用的剂量为200毫克),另一组研究对象服用安慰剂。在这12年中,研究人员每6周测量1次研究对象的血压、血糖、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试验结果显示,服用松树皮提取物人员的上述各项指标与服用安慰剂人员的上述各项指标并无明显的差别。由此可知,松树皮提取物无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选项:

A. 两组试验患者仅人数相等,其血压和血脂等的原始指标差异较大

B.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对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有心理暗示作用

C. 12年的实验时间太长,这有可能使一些重要的实验数据失真

D. 参加实验的患者人数仅130人,样本太小,代表性不够


讲解:

论证结构
论据:对照试验显示松树皮提取物组与安慰剂组指标无显著差异。
结论:松树皮提取物无相关功效。
削弱点:质疑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如样本选择、数据可靠性。
正确选项A:指出两组患者原始指标差异大,违背随机分组原则,导致比较无效,直接削弱论据的可靠性。
干扰项分析
B项提及心理暗示,但未直接否定试验数据;
C项质疑时间过长,但未具体说明如何影响结果;
D项样本大小问题存在,但“代表性不够”不如A项直接攻击分组合理性。

例题3

题干:

现在人们常常提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据统计,近年我国就业市场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一般大于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而在求职人群中,大学毕业生的文化水平较高。因此,我国大学毕业生实际上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选项:

A.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少企业严控用工成本,已经开始裁员

B. 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一些岗位主要是适合高级技工的岗位

C. 大学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岗位往往竞争激烈

D. 一些高级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大学毕业生


讲解:

论证结构
论据:岗位空缺比率大于1,大学毕业生文化水平高。
结论:大学毕业生不存在就业难问题。
削弱点:质疑论据与结论的相关性,说明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不匹配。
正确选项B:指出紧缺岗位适合高级技工而非大学毕业生,直接削弱“岗位空缺多则就业易”的推论,强调结构性矛盾。
干扰项分析
A项描述经济环境,但未直接针对毕业生就业;
C项说明岗位竞争,但未否定总体岗位充足;
D项讨论收入水平,与就业难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