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知识讲解
工程问题是行测数量关系中的常见题型,主要涉及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核心公式如下:
工作量( $W
$) = 工作效率( $P
$) × 工作时间( $T
$)
工作效率( $P
$) = $\frac{W}{T}$
工作时间( $T
$) = $\frac{W}{P}$
在解决工程问题时,通常将总工作量视为一个整体,设为 $1$ 或某个方便计算的数值(如多个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当多个工人合作时,总工作效率等于各自工作效率之和。
二、题型识别
工程问题在行测中通常以应用题形式出现,常见特征包括:
涉及"完成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几天"、"乙单独做需要几天"等描述
问题类型包括:基本合作问题、交替工作问题、效率变化问题、多人合作问题等
关键词:合作、轮流、先做后做、效率提高或降低等
三、解题思路
1.
设定工作量:一般将总工作量设为 $1
$,或根据工作时间设为其最小公倍数
2.
求工作效率:根据单独完成时间,计算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
3.
分析情境:根据问题描述(如合作、交替、效率变化),建立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关系
4.
列方程求解:利用公式列出方程或表达式,求解未知量
四、例题讲解
例题1:基本合作问题
题目:甲单独完成一项工程需要10天,乙单独完成需要15天。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
解题思路:
设总工作量为 $1$
甲的工作效率:$P_{\text{甲}} = \frac{1}{10}$
乙的工作效率:$P_{\text{乙}} = \frac{1}{15}$
合作效率:$P_{\text{合}} = P_{\text{甲}} + P_{\text{乙}} = \frac{1}{10} + \frac{1}{15} = \frac{3}{30} + \frac{2}{30} = \frac{5}{30} = \frac{1}{6}$
合作时间: $T = \frac{W}{P_{\text{合}}} = \frac{1}{\frac{1}{6}} = 6
$ 天
答案:6天
例题2:涉及效率变化的问题
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8天完成。现在甲先做3天,然后乙加入一起做,问完成工程还需要多少天?
解题思路:
设总工作量为 $1$
甲的工作效率:$P_{\text{甲}} = \frac{1}{12}$
乙的工作效率:$P_{\text{乙}} = \frac{1}{18}$
甲先做3天完成的工作量:$W_{\text{甲}} = 3 \times \frac{1}{12} = \frac{1}{4}$
剩余工作量:$W_{\text{剩余}} = 1 - \frac{1}{4} = \frac{3}{4}$
合作效率:$P_{\text{合}} = P_{\text{甲}} + P_{\text{乙}} = \frac{1}{12} + \frac{1}{18} = \frac{3}{36} + \frac{2}{36} = \frac{5}{36}$
还需要时间: $T = \frac{W_{\text{剩余}}}{P_{\text{合}}} = \frac{\frac{3}{4}}{\frac{5}{36}} = \frac{3}{4} \times \frac{36}{5} = \frac{108}{20} = 5.4
$ 天
答案:5.4天
例题3:交替工作问题
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20天,乙单独完成需要30天。两人轮流工作,甲先做一天,乙做一天,甲再做一天,乙做一天,如此交替,完成工程需要多少天?
解题思路:
设总工作量为 $1$
甲的工作效率:$P_{\text{甲}} = \frac{1}{20}$
乙的工作效率:$P_{\text{乙}} = \frac{1}{30}$
一个周期(2天)完成的工作量:$W_{\text{周期}} = P_{\text{甲}} + P_{\text{乙}} = \frac{1}{20} + \frac{1}{30} = \frac{3}{60} + \frac{2}{60} = \frac{5}{60} = \frac{1}{12}$
完成整个工程需要的周期数:由于每个周期完成 $\frac{1}{12}$,所以需要 $12$ 个周期(因为 $12 \times \frac{1}{12} = 1
$)
总时间:每个周期2天,所以 $12 \times 2 = 24$ 天
答案:24天
以上例题涵盖了工程问题的常见类型,解题时注意灵活运用公式和设定工作量。在实际考试中,可能遇到更复杂的情境,但核心思路不变。
下一篇
没有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