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知识讲解
1. 什么是接语选择题?
接语选择题,也叫做“下文推断题”,是篇章阅读部分的一种重要题型。它要求考生在阅读完一段文字后,根据其内容、逻辑结构和写作思路,合理推断出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要讲述的内容。
核心考察能力:
逻辑连贯性分析能力: 判断文章的行文逻辑(如:总分、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
文意把握能力: 准确理解给定段落的核心话题、论述焦点和作者意图。
信息推断能力: 基于已知信息,对未知内容进行合乎情理的预测。
2. 提问方式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非常固定,通常为: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介绍的是:
作为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种形式也属于接语选择,需要选择能承接上文的句子)
二、解题思路与步骤(核心方法论)
解决接语选择题的关键在于 “承前启后” ,重点分析文段的 “尾句”。尾句通常承接着开启下文的重要作用。
黄金四步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快速阅读整段文字,了解其核心话题、主题思想和大致结构。明确这段文字主要在讲什么。
第二步:聚焦尾句,寻找线索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仔细分析最后一句或两句话,找出其中的 “关键信息” 和 “逻辑导向”。
关键信息: 尾句中新出现的概念、提出的问题、指代的对象、引出的观点等。
逻辑导向: 尾句使用的关联词或表达方式,暗示了接下来的逻辑关系。例如:
提出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 下文应分析对策。
引出新概念: “这背后其实涉及一个重要的理论——‘XX理论’。” -> 下文应解释该理论。
表示转折: “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 下文应阐述这种相反的观点。
表示举例: “例如,在某个领域……” -> 下文应展开这个具体的例子。
表示分类/列举: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下文应分别阐述这三个方面。
第三步:分析选项,对比筛选
将四个选项与从尾句提炼出的“线索”进行比对。
优选原则: 选择与尾句话题联系最紧密、逻辑最顺承的选项。
排除原则: 坚决排除以下干扰项:
1. 前文已述项: 选项内容在原文中已经详细阐述过。下文一般不会重复叙述。
2. 无关项/跳跃项: 选项内容与原文核心话题完全无关,或联系非常微弱,属于思维跳跃。
3. 逻辑错误项: 选项与尾句的逻辑导向相悖。例如,尾句在提出问题,选项却在总结意义。
第四步:整体验证,确定答案
将选出的答案代入思考,看它是否能与原文,尤其是尾句,顺畅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三、例题讲解
下面我们通过两道例题来实战演练。
例题1(经典题型)
【原文】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然而,一项最新的研究却对此提出了挑战。该研究指出,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群来说,过高强度的运动反而可能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 体育锻炼对普通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积极作用
B.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与危害
C. 这项最新研究的具体实验设计与数据结果
D. 如何为不同人群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
【解题步骤】
1.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文章讨论的是“运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先提出传统观点,然后用“然而”转折,引出一项“最新研究”的相反发现。
关键信息: “这项最新研究”、“过高强度的运动可能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
逻辑导向: 尾句用“该研究指出……”引出了一个具体的新观点。按照学术或科普文章的常规逻辑,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后,下文通常会介绍该观点的依据,即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数据支持。
A项(积极作用): 这是原文“长期以来”的观点,属于前文已述内容,排除。
B项(斑块机制): 虽然提到了“斑块”,但尾句的重点是“研究指出”的结论,而非详细解释斑块本身。这属于背景知识,通常会在提出结论前介绍,或在后文需要时简要补充,但作为“接下来”要讲的核心内容,关联性不强。
C项(研究的具体设计结果): 与尾句的“这项最新研究”紧密衔接,直接解释该研究的证据,逻辑上最顺承。保留。
D项(制定运动方案): 这是一个对策或应用层面的内容。通常在完整介绍完研究结论和意义后,才会探讨应用方案。现在结论刚提出,证据还未展示,直接跳转到对策,显得突兀,属于逻辑上的跳跃项。排除。
4. 整体验证: 文章结构为:传统观点 -> 转折提出新研究结论 -> (接下来应)介绍该研究的证据。C选项完美契合。
因此,本题答案为 C。
例题2(进阶题型)
【原文】
作为引言,这篇文章最可能是在探讨“数字鸿沟”问题。它开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同群体在信息获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年龄和收入群体之间。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 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B. “数字鸿沟”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具体影响
C. 政府部门在弥合“数字鸿沟”方面已经采取的措施
D. 比较世界主要国家“数字鸿沟”的现状
【解题步骤】
1.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这是一篇文章的“引言”,主题是“数字鸿沟”,指出了其表现(差距)和范围(国家间、群体间)。
关键信息: “这种差距”(指代数字鸿沟)、“不仅……也……”(强调了范围的广泛性)。
逻辑导向: 引言部分通常的作用是引出话题、点明问题。在定义了问题(什么是数字鸿沟,它体现在哪)之后,一篇规范的文章接下来最自然的走向是分析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或严重性,即阐述其带来的影响或危害。这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结构。
A项(未来趋势): 话题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文章核心是“数字鸿沟”问题,话题有偏差。且从问题直接跳到未来趋势,逻辑断裂。排除。
B项(具体影响): 紧承“这种差距”,自然过渡到分析这种差距(即数字鸿沟)会带来哪些负面后果。这符合引文后“分析问题”的逻辑阶段。保留。
C项(解决措施): 属于“解决问题”的范畴。在刚刚提出问题和定义问题后,直接谈解决方案,会显得论证不充分,缺少对问题严重性的分析环节。逻辑跳跃。排除。
D项(各国现状比较): 这仍然是停留在“描述问题”的层面,是对“存在于国家之间”这一点的展开。但引言已经概括了问题的表现和范围,下文更需要的是推进到“分析问题”的深度,而不是继续在“描述问题”的广度上做文章。其与尾句的衔接紧密度不如B项。
4. 整体验证: 文章逻辑链应为:引出“数字鸿沟”话题 -> 描述其表现 -> (接下来)分析其危害 -> 再探讨解决方案。B选项正处于“分析危害”这一环。
因此,本题答案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