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知识讲解
1. 题型识别
题目会给出一段文字,其中缺少一句话(通常用横线标出),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句子填入,使整段文字语句通顺、逻辑连贯、意思完整。
2. 考查本质
这道题考查的不是简单的语感,而是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它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
行文脉络:文章的起承转合结构。
逻辑关系:句子之间的因果、转折、递进、并列、解释说明等关系。
语境协调:填入的句子在话题、风格、色彩上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3. 句子位置与功能
横线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核心功能,这是我们解题的出发点。
段首 | 总领全文、提出观点、引出话题 | 重点关注横线之后的内容,填入的句子应是后文论述的中心。 |
段中 | 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 这是最常考的位置。需要同时兼顾前后文,找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 |
段尾 |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深化主题 | 重点关注横线之前的内容,填入的句子应能对前文进行概括或升华。 |
二、核心解题思路与步骤
遵循以下四步法,可以让你解题更有章法,避免主观臆断。
第一步:审读题干,定位分析
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核心话题。
关键:确定横线在文段中的位置(段首、段中、段尾),并据此预判其功能。
第二步:分析上下文,寻找线索
寻找逻辑标志词:这是最重要的线索。
转折关系:但是、然而、却、相反——横线处可能填入与上文形成对比的内容。
因果关系:因此、所以、因而、于是——横线处可能是结论或原因。
递进关系:而且、更、甚至、不仅……而且……——横线处应比前文意思更进一步。
并列关系:同时、另外、也、又——横线处应与前文内容相关、地位平等。
解释说明关系:例如、比如、就是说、换句话说——横线处可能是对前文观点的例证或阐释。
寻找话题对象:看横线前后句子的主语或核心话题是什么,确保填入的句子与之保持一致。
寻找代词指代:如果横线后有“这”、“它”、“此”等代词,填入的句子必须能清晰地提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第三步:对比选项,择优入选
将每个选项代入横线处通读。
优选原则:
1. 逻辑通顺优先:选项必须使上下文逻辑关系最紧密、最合理。
2. 话题一致优先:选项必须与文段核心话题高度相关。
3. 承上启下优先:对于段中题,能同时照顾到前后文的选项是最佳答案。
排除法:果断排除以下选项:
逻辑相悖:与上下文明显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冲突。
话题无关:引入了文段完全未涉及的新概念。
内容重复:与上下文意思完全重复,没有信息增量。
第四步:通读验证,确保流畅
将最终选定的答案代入后,再次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凭语感检查是否流畅自然。这是最后一道保险。
三、例题讲解
【例题1】(段中题-难度中等)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背后是文化。______。语言借词的形式把外族文化引入本族,使得本族人民能够接触到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A. 语言中的借词是文化接触的自然结果
B. 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等于打开一扇文化的窗户
C. 文化交流是语言借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D. 借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了文化的交流
【解题步骤】
上文:语言是社会现象,背后是文化。(提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下文:语言通过借词引入外族文化,促进交流融合。(具体论述“借词”在文化引入中的作用)
上文是宏观的“语言-文化”关系,下文是具体的“借词”作用。横线处需要一个过渡句,将话题从“语言文化”自然引到“借词”上。
下文开头就是“语言借词的形式……”,说明横线句的末尾话题最好是“借词”,这样衔接最紧密。
A项:强调借词是“结果”,但下文讲的是借词的“作用”,逻辑上不直接衔接。
B项:话题是“学习外语”,与下文“借词”无关,话题偏离。
C项:强调文化交流是借词的“原因”,与下文讲借词的“作用”也不直接匹配。
D项:直接点出“借词”反映了文化交流,完美地将上文的“语言文化”与下文的“借词作用”连接起来,承上启下,衔接最自然。
5. 验证:代入D项后,文段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借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了文化的交流。语言借词的形式...”,逻辑流畅。
正确答案:D
【例题2】(段尾题-难度较低)
研究发现,运动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能直接对人脑产生影响。长期有氧运动能够增加大脑海马体的体积,而海马体与记忆力、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对于面临巨大考试压力的学生来说,______。
A. 运动是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
B. 海马体的体积决定了学习成绩
C. 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D. 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解题步骤】
1. 定位分析:横线在段尾,且有“因此”,功能是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上文:运动能提升身体素质,还能(递进)直接有益大脑(增加海马体体积,提升记忆学习能力)。
结论指向:对于“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的意义。
“因此”表明横线句是前文论述的必然结论。
前文核心是“运动对大脑和学习有益”,结论应围绕“学生应该运动”或“运动对学生很重要”。
A项:只提到“缓解压力”,前文主要讲的是对“大脑和学习”的益处,不够全面。
B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且偏离了“运动”这个核心建议。
C项:“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直接对应前文研究的核心发现,并点明了对“学生”的重要性,是完美的结论。
D项:话题脱离了“运动”,无关选项。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