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整理
(一) 横线在结尾的核心功能
1.
总结上文
标志词:因此、所以、总之、由此可见、换句话说。
规则:尾句需概括前文核心观点,避免引入新信息。
例:前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困境,尾句总结“因此,系统性保护刻不容缓”。
1.
提出对策
标志词:应该、需要、必须、呼吁、建议。
规则:前文描述问题,尾句给出解决方案。
例:前文指出水资源浪费严重,尾句对策“亟需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1.
展望未来
标志词:未来、将会、有望。
规则:基于前文分析,预测趋势或强调意义。
例:前文讨论科技赋能农业,尾句展望“智慧农业将重塑粮食安全格局”。
(二) 非尾句特征(错误选项常见陷阱)
1.
引入新话题
尾句出现前文未提及的概念(如前文谈环保,尾句突转“金融政策”)。
1.
片面表述
仅复述前文局部细节(如前文多角度分析,尾句仅提“技术因素”)。
1.
逻辑断裂
含“因为”“例如”等需后文支撑的词,或结论与前文矛盾。
二、解题步骤
1.
分析前文行文脉络
问题-对策型:前文描述问题→尾句必为对策。
分述-总结型:前文并列多观点→尾句概括共性。
1.
定位标志词与话题
尾句含“因此”,则答案需总结前文;含“必须”,则答案需提对策。
尾句主语需与前文核心话题一致(如前文主语“人工智能”,尾句不能替换为“互联网”)。
1.
排除干扰项
直接排除含新话题、片面信息或逻辑词的选项。
三、历年真题详解
真题1:上海历史溯源(2023国考)
题目:
人们一直认为上海是个年轻的城市,但崧泽遗址的发现将上海历史推至6000年前。崧泽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见证之一。换句话说,远古上海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________________。
选项:
A. 考古发掘揭开了上海发展史的面纱
B. 上海的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断层
C. 远古上海也为中国早期文明做出过突出贡献
D. 崧泽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析:
尾句作用:前文核心话题为“远古上海”与“中华文明起源”,尾句需总结两者关系。
排除干扰:D项主语“崧泽遗址”与前文不一致;B项“断层”无中生有。
答案:C(突出远古上海对文明的贡献,与“换句话说”形成总结)。
真题2:蝙蝠生态作用(2024省考)
题目:
蝙蝠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但病毒传播与人类破坏生态有关。因此,_______________。
选项:
A. 应防止过度猎杀蝙蝠
B. 需反思人类自身行为
C. 人类不应因口腹之欲陷入危机
D. 应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解析:
尾句作用:前文强调病毒传播源于人类行为,尾句需针对此问题提对策。
话题一致性:B项“反思人类自身”直接对应前文“人类破坏生态”,A、D项偏离“责任归属”核心。
答案:B。
真题3:群体免疫力(2022国考)
题目:
群体免疫需接种人数高于阈值。接种的社区成员越多,________________。
选项:
A. 社区越能避免疾病爆发
B. 才能阻断疾病感染源
C. 越能保护拒绝接种人群
D. 免疫模式才能发生作用
解析:
尾句结构:前句“越多”需搭配“越……”句式,仅A、C符合。
逻辑验证:前文指出免疫目的是“保护少数不能接种者”,C项“拒绝接种”与文意相悖。
答案:A。
真题4:质量定义演变(2021山东)
题目:
早期质量定义为“产品符合规定”,20世纪60年代转为“适合用户需求”。________________。
选项:
A. 从满足生产需求转变到供给需求
B. 从对产品保量要求转变到保质
C. 从强调产品转变到强调服务
D. 从关注生产方转变到关注需求方
解析:
总结上文:前文对比“生产角度”与“用户角度”,尾句需概括此转变本质。
核心话题:D项“生产方→需求方”精准对应;A项“供给需求”偷换概念。
答案:D。
真题5:热力学第二定律(2025模拟)
题目:
温度是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若筛选出运动速度快的分子,理论上应能________________。
选项:
A. 从温水中提取热水
B. 从温水中自发分出冷热水
C. 不使用能量把冷水烧开
D. 不通过传递把热水变温
解析:
尾句作用:前文指出“筛选快速分子”原理,尾句需基于此推导结果。
科学逻辑:A项“提取热水”符合“筛选快分子→升温”原理;B项“自发分出”违背“不可逆”前文。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