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线在中间

横线在中间

承上启下。先概括前句核心,再预判后句走向,用指代或递进词衔接;选含并列、转折、因果过渡的句子,保持主语一致、逻辑顺承,排除仅重复上句或提前出现后句信息的选项,10秒锁定。

一、知识点整理

(一) 横线在中间的核心功能

1.
承上启下
作用​:需同时衔接前文话题与后文逻辑,保持话题一致性逻辑连贯性
标志​:前文铺垫背景或问题,后文展开分析或对策,横线需过渡衔接
1.
逻辑衔接
常见类型​:
因果衔接​:前文原因→横线表结果(如“因此”“由此可见”);
转折衔接​:前文现象→横线表对立(如“然而”“但事实上”);
递进衔接​:前文基础→横线表深化(如“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

(二) 解题三大原则

1.
话题统一原则
横线主语需与前文尾句主语后文首句主语一致(如前文谈“算法应用”,后文提“广告效果”,横线需含“算法对效果的影响”)。
1.
逻辑连贯原则
横线若含逻辑词(如“但是”“因此”),需确保其与上下文逻辑关系匹配(如后文出现“问题”,横线可选转折词)。
1.
信息完整原则
横线需概括前文并引出后文,避免片面细节(如前文分析问题,后文提对策,横线需体现“问题→对策”的转换)。

二、解题步骤与技巧

1.
定位上下文核心
前文重点​:圈出前文尾句主语及关键词(如“技术突破”“问题成因”);
后文重点​:圈出后文首句主语及逻辑词(如“因此”“但是”)。
1.
分析逻辑关系
若后文含“例如”“特别是”,横线需总结前文并引出例证;
若后文含“必须”“需要”,横线需归纳前文问题以引出对策。
1.
排除干扰项
排除以下选项:
仅重复前文细节,未关联后文
引入前文未提及的新概念(如前文无“政策”,选项突提“政策支持”);
逻辑词与上下文矛盾(如后文为并列,选项用“但是”)。

三、历年真题详解

真题1:Ka频段通信技术(2019国考)

题目:

中星16号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高通量通信卫星。在这颗通信卫星上,首次使用了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卫星容量其实就像公路一样,原来通信卫星的C频段以及Ku频段最多只能容纳两辆车同时前进,所能运载的货物(也就是信息数据)是有限的。但是Ka频段的卫星容量则要大很多,它可以同时行驶10辆或者更多的汽车。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在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以及飞机、高铁、轮船等交通工具上,都可以实现宽带通信。

选项:

A. 意味着未来通过通信卫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宽带上网

B. 预示着我国自主研发技术已打破国外垄断通信的局面

C.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宽带的广泛应用

D. 填补了我国通信卫星在多频段通信技术领域的空白

解析:

上下文分析​:前文强调Ka频段容量优势,后文“特别是”列举应用场景(覆盖地区与交通工具)。
逻辑衔接​:横线需概括前文技术优势并引出后文应用,A项“随时随地实现宽带上网”精准匹配。
排除干扰​:B、C、D项均未提及“应用场景”,偏离后文核心。
答案​:A

真题2:广告效果归因(2022国考)

题目:

在互联网社交化、移动化背景下,算法应用使广告的个性化、强互动和精准性特征变得非常突出。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广告效果归因变得更加复杂。用户在多个社交平台中积极互动,消费者跨设备、跨媒体、线上线下行为交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何精确测量单一平台的广告效果成为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广告常用的方法都无法追踪用户在其他渠道中的转化。

选项:

A. 广告效果转化呈现跨界的特性

B. 传统的广告效果测量方法面临挑战

C. 广告从投放到获得收益存在诸多环节

D. 算法应用在广告效果归因上具有局限性

解析:

上下文分析​:前文提算法优化广告特性,后文分述效果测量难题(归因复杂、无法追踪)。
逻辑衔接​:横线需转折过渡(算法优化→测量困境),B项“传统方法面临挑战”承上启下。
排除干扰​:A项未体现“问题”;D项“局限性”与前文“优化”矛盾;C项偏离“测量”话题。
答案​:B

真题3:全球产业链稳定(2022国考)

题目:

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各国货币汇率基本稳定。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________________。要保护妇女儿童,保护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选项:

A. 要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升级

B. 要加快全球产业链发展一体化进程

C. 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D. 要努力推进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解析:

上下文分析​:前文提中国保障供应,后文讲保护弱势群体,横线需衔接“供应链”与“民生保障”。
逻辑衔接​:C项“维护稳定”既呼应前文“供应物资”,又铺垫后文“保障生活”,符合并列对策结构。
排除干扰​:A、B、D项的“升级”“一体化”“融合”均偏离“稳定”核心。
答案​:C

真题4:城市文化地标(2021安徽)

题目:

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城市文化地标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选项:

A. 大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B. 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

C. 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或各类时髦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

D. 承载着无法替代的人文价值,满足着公众的审美旨趣和美好期待

解析:

上下文分析​:前文举例地标的历史与时代内涵,后文强调象征意义与传播价值
逻辑衔接​:横线需概括案例共性(历史性+时代性),B项“深植历史或投射时代”精准衔接。
排除干扰​:A项“自然环境”、C项“否定式表述”、D项“公众期待”均未对应前文案例。
答案​:B

真题5:癌症归因言论(2020模拟)

题目:

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是人类所观察到的癌症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在分析这种趋势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它归结为现代食物越来越差。于是时不时有人发出“某某食物致癌”的言论,总能吸引一堆眼球;________________。

选项:

A. 那就更容易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B. 那就应该分析其关联性到底有多大

C. 那也不能作为反对现代技术的理由

D. 那么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往往只是初步的

解析:

上下文分析​:前文提“言论吸引眼球”,后文隐含公众轻信倾向(根据后文“如果……跟技术有关”暗示)。
逻辑衔接​:A项“得到认可”与前文“吸引眼球”构成因果递进,揭示传播结果。
排除干扰​:B、D项未体现“公众反应”;C项“反对现代技术”无中生有。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