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知识点:对策
1.
什么是“对策”?
“对策”是指文段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方案或建议。它通常不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应该怎么做”的表述。
1.
对策的标志词有哪些?
这些词语是解题的关键信号,看到它们要高度敏感。
直接提出对策:
应该、必须、需要、要、务必、要求、倡导、建议
通过……(方法/途径/措施)、采取……(手段/方式)
……是……的关键/前提/基础/保障/核心
反面论证引导对策(非常重要!):
如果/倘若/一旦……(不这样做),那么/就/则……(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否则/不然)……(会导致坏结果)
反面论证的作用: 从反面强调做某件事的必要性,其正面意思就是对策。
例如:“如果不努力学习,就无法通过考试。” 其正面对策就是“要努力学习”。
1.
对策文的常见行文结构
1.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给出对策】:这是最经典的“总分总”或“分总”结构,对策通常在文段末尾,是文段的重点。
2.
【列举现象/背景 → 指出问题/危害 → 给出对策】:对策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终方案。
3.
【提出问题 → 反面论证】:通过指出不采取行动的严重后果,来隐含地强调对策。此时,从反面论证推导出的正面做法就是重点。
核心原则:在中心理解题中,如果文段中出现了明确的对策,那么该对策极大概率就是文段的中心句和主旨所在。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四步法”)
第一步:通读文段,寻找对策标志
快速阅读,保持对“应该、需要、必须、如果……不……”等词语的高度敏感,并将其圈画出来。
第二步:判断结构,锁定中心句
如果文段明确给出了对策,那么对策句就是中心句。
如果文段大量篇幅在描述问题或危害,但最后用“因此”、“所以”、“需要”等词引出了对策,那么对策是重点。
如果文段没有直接给对策,而是进行了反面论证(如果……不……,就会……),那么其正面推导出的对策就是文段隐含的重点。
第三步:对比选项,看是否围绕对策
正确答案通常要包含对策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对策的同义转述。
第四步:警惕干扰选项
干扰项通常有以下特点:
【问题本身】: 只描述了文段中存在的问题、缺陷或困境,但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是最最常见的干扰项!
【原因分析】: 只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非对策。
【意义效果】: 只谈论了做好某件事带来的好处和意义,但没有说具体要“怎么做”。
【无关信息】: 文段中完全未提及的内容。
【对策错误】: 对策表述片面或绝对化,与文意不符。
简单口诀:问题和对策同时出现,答案优先选对策!
三、真题示例(感受应用)
【例题1】(直接提出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火爆异常,但也乱象丛生:价格虚高、虚假宣传、师资参差不齐。这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对此,教育专家指出,必须加快出台行业标准,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强化监管力度,才能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课外辅导行业乱象丛生,问题突出
B. 课外辅导加重了家庭和学生的负担
C. 规范课外辅导行业需要多措并举
D. 课外辅导行业前景广阔但需整顿
【思路解析】
1.
寻找标志:找到对策词“必须”、“要”。
2.
锁定重点:“必须加快出台……”、“要强化监管……”。这是文段给出的明确对策。
3.
判断主旨:文段结构为“问题→危害→对策”,重点在对策部分,即“如何规范行业”。
4.
对比选项:
A项和B项:分别对应“问题”和“危害”,是对策前的内容,非重点。
C项:“需要多措并举”是对“出台标准、建立机制、强化监管”这一系列对策的高度概括,是正确答案。
D项:“前景广阔”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且“需整顿”的表述不如C项“多措并举”准确具体。
正确答案是 C。
【例题2】(反面论证推导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无处不在。然而,许多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过度收集信息,存在严重的数据安全风险。倘若法律不能为个人信息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势必会损害公民权益,进而阻碍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巨大
B. 部分APP存在过度收集信息的问题
C. 保护个人信息需要法律的强力保障
D. 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面临潜在阻碍
【思路解析】
1.
寻找标志:找到反面论证标志“倘若……不……,势必会……”。
2.
锁定重点:“倘若法律不能……提供保护,势必会……”。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论证。
3.
推导对策:其正面意思就是:“必须用法律为个人信息提供强有力的保护”。这就是文段的隐含主旨。
4.
对比选项:
A项、B项、D项:分别对应“风险”、“问题”和“危害”,这些都是反面论证中“不好的结果”,是为了论证对策的必要性而存在的,本身非重点。
C项:“需要法律的强力保障”完美对应了我们从反面论证中推导出的正面对策。
正确答案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