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转折

关联词-转折

抓“但、却、然而、其实”等标志,重点必在转折后;快速跳过前句铺垫,锁定转折后核心判断与作者态度,排除非转折区干扰项,直接对应“转折后同义替换”即正确答案。

一、理论知识点:转折关联词

1.
什么是转折关联词?

转折关联词是连接上下文,表示后文的意思与前文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它的核心作用在于提示语义重点的转移。

2.
常见的转折关联词有哪些?

务必熟记于心,形成条件反射。

强转折(最核心)
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不过、事实上、实际上
特点: 这些词之后的内容,几乎百分之百是文段的重点或中心句。
弱转折(也需要警惕)
其实、只是、当然、遗憾的是、不同的是
特点: 同样表示语义的转折,其后内容也通常是重点,但语气稍弱。
3.
转折关系的核心逻辑结构

典型的转折结构为:“铺垫(非重点) + 转折词 + 核心观点(重点)”

铺垫内容: 可能是背景介绍、他人观点、传统认知、现象描述等。
转折词: 信号灯,提醒你“注意,重点来了!”
核心观点: 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态度、观点或主旨。

示例结构:

很多人认为A(铺垫)…但是(转折词)…我认为B才是关键(核心观点)。
过去常常采用某种方法(铺垫)…然而(转折词)…实际上(再次强调)…新方法更有效(核心观点)。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三步法”)

拿到一道中心理解题,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寻找标志

快速扫描文段,优先寻找是否存在转折关联词(尤其是强转折词)。一旦发现,立即用笔圈出来(在机考中在脑中标记),这是解题的“题眼”。

第二步:锁定重点,判断主旨

紧抓转折词之后的内容,这部分大概率就是文段的中心句。仔细阅读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易错点):

转折之后还有转折: 如“虽然A…但是B…可是C…”。这时,最后一个转折更重要。重点在“可是C”。
多重转折的复杂结构: 文段可能较长,有多个层次。需要理清逻辑链,但最终的核心观点通常仍在最后一个转折之后。
转折词出现在文首: 如“然而,……”。这种情况下,转折词本身可能是在承接上文(如果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但就本段而言,其后的内容仍是重点。做题时以当前文段为主。

第三步:对比选项,择优选择

将第二步找到的中心句与四个选项进行对比。

正确答案的特征:
是中心句的同义替换或高度概括。
如果中心句较长,选项可能只概括了其最核心的部分。
干扰选项的常见陷阱:
转折前内容: 描述的是铺垫的背景或他人观点,非作者本意。这是最常见、最经典的干扰项!
无关信息: 文段中未提及的内容。
片面信息: 只概括了文段中的某个细节例子,而非整体观点。
曲解文意: 与中心句意思相反或不符。

三、真题示例(感受应用)

【例题】

物理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是不能________,就只能千锤百炼,通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来解开暗物质的谜团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守株待兔

B. 一蹴而就

C. 妙手偶得

D. 灵机一动

(这是一道逻辑填空题,但完美体现了转折结构。我们用它来分析)

【思路解析】

1.
寻找标志: 文段中间有转折词“却”。
2.
锁定重点 “却”字之前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正向类比。“却”字之后,指出了另一种艰难的道路“千锤百炼…辛苦工作”。
3.
判断主旨: 转折之后是重点,但填空在转折之前。逻辑是:如果不能(轻松得到的方式)____就只得(辛苦的方式)。因此,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与“千锤百炼”“成年累月辛苦工作”意思相反的词语,即表示“轻松、快速、偶然获得”的意思。
4.
对比选项:
A. 守株待兔: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偏贬义,不符合语境。
B.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符合“轻松快速”的语义。
C.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与“艺术创作”的语境高度契合,且准确体现了“偶然获得”与“辛苦工作”的对比。
D. 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侧重“突然想出的主意”,而“妙手偶得”更侧重“因高超技艺而偶然获得的结果”,后者更符合物理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特性。 最佳答案是 C. 妙手偶得。这个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转折关系确定前后语义的对比。

【中心理解题例题】

传统的创新观念认为创新没有固定结构,不遵从规则和模式。想要成为创新者的人被告知要“跳出框框”,尽情尝试,却往往收效甚微。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中,创新绩效的新标准已经出现。它不再是无序的、难以预测的、随机的,而是具备了可分析、可预测、可执行的框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创新需要跳出框框,突破传统结构

B. 传统的创新观念存在误区,收效甚微

C. 盲目尝试和随意发挥无法实现有效创新

D. 创新绩效的新标准为创新提供了框架

【思路解析】

1.
寻找标志: 发现“却”(第二句)和“不再是…而是…”(强对比,等同于转折)。
2.
锁定重点: 第一、二句是传统观念及其问题(铺垫)。第三句“在如今…”引出背景,第四句用“不再…而是…”强烈转折,指出创新的新特点:“具备了可分析、可预测、可执行的框架”。这是文段的绝对核心。
3.
判断主旨: 文段主旨就是在说明创新有了新的、更具结构性的标准和方法。
4.
对比选项:
A项:“跳出框框”是转折前的旧观念,非重点。
B项:虽然提到了传统观念的误区,但文段重点不是为了批评传统,而是引出并强调新标准。该项不是主旨。
C项:“盲目尝试”是传统方法的问题,同样是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
D项:完美概括了转折后的核心观点——“新标准”和“提供了框架”。 正确答案是 D。

上一篇
没有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