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知识讲解
1. 题型识别
这类题目通常出现在一篇400-1500字的文章(科技、人文、社会等领域)之后,提问方式非常直接,例如:
“根据上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文中没有提及的是:”
“对……理解正确的是:”
核心特征:问题通常是针对文章的某个局部细节,选项是对原文信息的转述或概括。
2. 常见设错方式(“挖坑”点)
命题人不会直接抄原文,而是会对原文信息进行细微改动,设置陷阱。掌握这些陷阱是得分的关键。
偷换概念:将A事物的特征、作用说成是B事物的。
原文: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在医疗诊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选项: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医疗诊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变“已经”,偷换时态和程度)
无中生有: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完全找不到依据,属于主观臆断或凭空添加。
原文: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材料。
选项:这种新型材料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廉”原文未提)
绝对化表述:将原文中相对、不确定的说法改为绝对、肯定的说法。
原文:经常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某些慢性疾病。
选项:经常锻炼一定能够预防慢性疾病。(“可能”变“一定”)
混淆范围/程度:扩大或缩小范围,加重或减轻程度。
原文:部分消费者对这款产品表示满意。
选项:消费者普遍对这款产品表示满意。(“部分”变“普遍”)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进行错误理解。
原文:由于A和B两个因素,导致了C结果。
选项:A是导致C结果的唯一原因。(忽略B,曲解因果关系)
颠倒黑白: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
原文:这项政策带来了积极影响。
选项:这项政策造成了负面效果。
二、解题思路与步骤(核心方法论)
遵循以下三步,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掉入陷阱:
第一步:审题定向,勾画关键词
先看问题,明确题目要求(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
迅速浏览四个选项,用笔圈出每个选项中的核心关键词(如主语、宾语、数字、日期、专有名词、表示程度或范围的副词等)。这些关键词是你回到原文定位的“路标”。
第二步:返回原文,精准定位
带着选项关键词,快速扫读文章,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细节题的答案一定源于原文的某一处或几处信息。
定位技巧:关注文章的首尾段、每段的首尾句、转折词(但是、然而、实际上)之后、因果词(因此、所以、由于)附近,这些地方常是考点。
第三步:仔细比对,排除干扰
将选项与定位到的原文信息进行逐字逐句的比对。重点关注:
对象是否一致?(主语、宾语)
时态、情态是否一致?(是“将来”还是“现在”?是“可能”还是“必然”?)
范围、程度是否一致?(是“全部”还是“部分”?是“主要”还是“次要”?)
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因果、转折、条件等)
运用“常见设错方式”作为标尺,优先排除那些表述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的选项。
三、例题讲解
下面我们通过一篇模拟短文来实战演练。
【文章】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0%。其中,数字产业化部分,即信息通信产业,稳步增长;而产业数字化部分,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产出增加,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引擎,其规模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80%。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日益凸显。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至关重要。
【题目】
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数字经济是当前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唯一引擎。
B. 2022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约占GDP的32%。
C. 信息通信产业是数字经济中增长最快、占比最大的部分。
D. 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条件。
逐步解析:
1.
审题定向:题目问“正确的是”。
2.
勾画关键词:
A: “唯一引擎”
B: “2022年”、“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32%”
C: “信息通信产业”、“增长最快”、“占比最大”
D: “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前提条件”
3.
返回原文,精准定位与比对:
A项:原文是“重要引擎”,而选项是“唯一引擎”,属于 “混淆范围/程度”,扩大其作用。排除。
B项:需要进行简单计算。原文:“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且“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80%”。那么产业数字化占GDP的比重 > 40% × 80% = 32%。选项说“约占32%”,与原文“超过80%”推算出的结果“大于32%”是相符的。保留。
C项:原文说数字产业化(信息通信产业)“稳步增长”,而产业数字化才是“主引擎”,占比超过80%。因此,信息通信产业并非“占比最大”。属于 “偷换概念”。排除。
D项:原文最后提到“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建立健全...体系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并列关系(既要创新,也要监管),并未说解决安全问题是一个“前提条件”。这属于 “曲解文意” 或 “无中生有” 的逻辑关系错误。排除。
4.
得出结论:通过比对,只有B项表述与原文信息一致。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