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核心本质与考查特点
“混搭填空”是指在一个文段中,同时需要填入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 和成语(或虚词) 的题型。它通常以两空或三空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是两组或三组词语的排列组合。
其核心特点是:
1.
综合性:一道题可能同时考查实词辨析、成语辨析、语境分析等多种能力。
2.
关联性:多个空之间的选项往往存在内在联系,选择其中一个空会直接影响另一个空的选择。
3.
干扰性:命题人常设置“交叉干扰”,即每个选项单独看似乎都可用,但组合起来才能找到唯一正确答案。
二、 核心解题思路与步骤(“全局观”指导下的四步法)
解决混搭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空。解题步骤是循环、交叉进行的。
第一步:快速通读,把握主旨,确定基调
跳过所有空格,以句子为单位快速阅读,抓住文段的核心话题、作者的观点态度(褒贬色彩)和文段的基本结构(如:总分、转折、递进、因果)。
关键: 初步判断每个空格大致需要什么类型、什么色彩的词语。
第二步:从易入手,突破一点,逐步排除
这是混搭题最关键的一步。 不要按空格顺序解题,而应寻找最容易判断、线索最明确的那个空作为突破口。
突破口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之一:
固定搭配:有一个空与前后文存在非常明显的词语搭配习惯。例如,空格后是“责任”,则前面“承担”就是最佳搭配。
标志词明确:有一个空的前后有非常明显的逻辑关联词(如“但是”、“因此”、“就像”),其逻辑关系能直接锁定该空词语的含义或色彩。
专业术语或特定表述:有一个空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或约定俗成的说法。
通过突破口排除掉不符合的选项组合,可以大大降低题目难度。
第三步:相互验证,组合判断,锁定答案
在排除部分选项后,剩下的选项组合需要代入文段进行整体性、关联性验证。
方法: 将剩下的几组选项分别代入文段中,通读一遍。
检查语义是否通顺:每个词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否合适。
检查逻辑是否严谨:词语的组合是否完美呼应了文段的逻辑关系(转折、递进等)。
检查色彩是否一致:实词和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与文段基调融为一体。
选择那个最流畅、最精准、最协调的组合。
第四步:整体代入,复核验证
将最终选定的答案组合代入全文,再次从头到尾审读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三、 高频考点与实战技巧
1.
“捆绑排除”法:当从A空排除掉某个选项后,这个选项所对应的B空和C空的词也会被连带排除。这是处理多空题最有效的技巧。
2.
警惕“交叉干扰”:命题人会把一个很合适的成语和一个很不合适的实词打包成一个选项,也会把一个很合适的实词和一个很不合适的成语打包成另一个选项。不要因为某个词合适就盲目选择它所在的整个选项,必须看整个组合。
3.
关注“呼应点”:多个空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解释、相互呼应的关系。找到一个空的答案,另一个空可能就迎刃而解。
例: “从 __ 的模仿到 __ 的创新”,两空之间是“从...到...”的递进关系,且“模仿”与“创新”词义相反,故两空也应是意思相对的词,如“拙劣”到“卓越”。
4.
优先处理成语空:在很多情况下,成语空的辨析角度(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更明确,更容易作为突破口。
四、 例题精讲(三空混搭)
【例题】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灵感往往来自于对生物机制的________。例如,科学家通过________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________苍蝇的复眼结构,制造出了全景相机。这种向大自然学习的方法,被称为“仿生学”。
A. 探索 模仿 借鉴
B. 借鉴 研究 模拟
C. 模仿 借鉴 探索
D. 研究 模拟 模仿
【解题步骤】
1.
快速通读,把握主旨:文段讲的是人工智能从生物机制获得灵感,并举例说明,最后点明这是“仿生学”。基调是客观中性的。
2.
从易入手,寻找突破口:
最明显的突破口在第二空和第三空。后面是两个并列的例子:“________蝙蝠...发明了雷达;________苍蝇...制造出了...相机”。
观察例子本身:“回声定位系统”和“复眼结构”都是自然的具体对象,“发明了雷达”和“制造出了相机”是人造的成果。从自然到人造,这个过程最贴切的表述是 “模仿”。
“模仿” 是一个动作性很强、非常直接的词,与“仿生学”的“仿”字直接对应。
因此,第二空和第三空,大概率都需要填入“模仿”或与其语义高度相近的词。
3.
相互验证,组合判断:
看选项:
A. 探索 | 模仿 | 借鉴(第二空是“模仿”,第三空是“借鉴”,程度稍弱)
B. 借鉴 | 研究 | 模拟(“模拟”≈模仿,但第二空是“研究”,不符)
C. 模仿 | 借鉴 | 探索(第一空是“模仿”,后两空都不是)
D. 研究 | 模拟 | 模仿(第二空是“模拟”≈模仿,第三空是“模仿”,完美契合两个例子)
通过第二、三空这个突破口,我们几乎可以直接锁定D选项。因为只有D选项在第二空和第三空同时提供了“模拟”和“模仿”这对近义词,完美对应两个并列的例句。
4.
整体代入,复核验证:
代入D项:“灵感往往来自于对生物机制的研究。例如,科学家通过模拟蝙蝠...发明了雷达;模仿苍蝇...制造出了...相机。”
第一空“研究”:是一个总起词,表示“探索、考察”的行为,范围较大,放在第一句非常合适。
第二空“模拟”、第三空“模仿”:是“研究”后的具体行为,词义相近且准确,与后文的“发明”、“制造”形成顺承关系。
整个文段语义连贯,逻辑清晰。因此答案确定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