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核心本质与考查能力
成语填空的核心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一个意义、色彩、用法都最契合的成语,使文段表达精炼、生动、准确。
它主要考查以下能力:
1.
语境分析能力:与实词填空一样,精准理解文段的逻辑关系和整体氛围是基础。
2.
成语积累与识记能力:准确理解常用成语的字面义、引申义、比喻义及其出处典故。
3.
成语辨析能力:能够区分形近、义近成语的细微差别,包括感情色彩、适用对象、词义轻重、语法功能等。
4.
排除干扰项的能力:能够识别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如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误用等。
二、 核心解题思路与步骤(“四步法”升级版)
解题步骤与实词填空类似,但对成语的“辨析”环节要求更高。
第一步:读文段,抓语境(分析逻辑关系)
跳过空格,通读文段。重点在于:
把握主旨:文段在谈论什么?观点是什么?
确定基调:感情色彩是褒扬、批评还是客观中立?
寻找线索:空格前后是否存在解释说明、相反相对、并列递进、因果照应等逻辑关系?这些是选择成语的“指南针”。
特别关注提示性词语:如“但是”(表转折)、“因此”(表因果)、“就像”(表举例比喻)等。
第二步:析成语,辨差异(深度辨析选项)
这是成语题的关键。对于选项中的成语,要从以下多个角度进行辨析:
成语辨析的七大角度:
1.
准确理解含义(忌望文生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成语有特定含义,不能从字面简单推测。
例: 惨淡经营: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不是“经营状况不好”。
例: 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文学艺术。不是“乡下人”。
例: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是“屡次尝试都不成功”。
2.
把握感情色彩:成语有鲜明的褒贬倾向,必须与语境感情一致。
褒义: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凤毛麟角(珍贵稀少)
贬义: 处心积虑(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做坏事)、罄竹难书(罪行多得写不完)
中性: 等量齐观、四平八稳
3.
明确适用对象: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不能张冠李戴。
例: “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例: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例: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
例: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
4.
区分词义轻重:成语表达的程度有深浅之分。
例: 无可非议(没什么可指责的,程度轻) vs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程度更轻)
例: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程度重) vs 自暴自弃(甘于落后,不求进取,程度更重)
5.
注意语法功能:成语在句中可作不同成分,要注意其词性和搭配。
例: “同心同德”常作谓语、状语。“津津乐道”本身已包含“说”的意思,后面不能再接“说”、“谈论”等词语。
6.
避免语义重复:成语本身已包含的意思,上下文就不要再出现。
例: “众多的莘莘学子”(“莘莘”即“众多”,重复)
例: “显得相形见绌”(“见”即“显得”,重复)
7.
区分谦敬角度:某些成语是谦辞(用于自己),某些是敬辞(用于他人)。
谦辞: 抛砖引玉(用自己的浅见引出高论)、狗尾续貂(以坏续好,表谦虚)
敬辞: 鼎力相助(用于感谢别人帮助)、蓬荜生辉(用于感谢客人到来)
第三步:先排除,后匹配
运用以上角度,优先排除那些在感情色彩、适用对象、明显含义上错误的选项。在剩下的选项中,选择那个与语境线索(第一步分析出的)扣合最紧密的成语。
第四步:代入验,最终定
将选定的成语代入原文,反复诵读,感受其是否流畅通顺、表意精准、逻辑严密。
三、 高频考点与实战技巧
1.
“望文生义”是最大陷阱:命题人常设置那些字面意思容易误导人的成语作为干扰项。切记!遇到熟悉的成语也要在脑中再过一遍它的准确含义。
2.
“双空成语题”是趋势:往往两个成语存在逻辑上的关联(如并列、递进、因果),需要整体考量。有时确定一个空,另一个空就迎刃而解。
3.
关注“形象化”呼应:文段中常有比喻性的表述,所选成语要能与之形成比喻关系的一致性。
例:文段说“文化的根脉”,成语可能选“薪火相传”(像火种一样代代相传)而非“一脉相承”。
4.
积累高频常考成语:公考有它的成语库,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相辅相成、此消彼长、一蹴而就、毋庸置疑等出现频率极高,必须熟练掌握。
四、 例题精讲
【例题】
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虽然在空间和情感上越来越______,但每个人的利益却又________地与他人的利益和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促成人们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呼吁公共利益。
A. 冷漠 无孔不入
B. 疏离 前所未有
C. 隔绝 迫不得已
D. 封闭 始料未及
【解题步骤】
1.
定语境:通读文段。第一句内部存在“虽然...但...”的强烈转折关系。转折前说“空间和情感上”怎么样,转折后说“利益却紧密联系”。因此,第一空的意思应该与“紧密联系”相反相对。
2.
析成语,辨差异(结合第一空):
第一空: 需要填入一个表示“不紧密、有距离”的词。
A. 冷漠:指冷淡、不关心。侧重情感态度。
B. 疏离:指疏远、隔离。既可指空间距离,也可指心理情感,非常全面。
C. 隔绝:指完全隔断,断绝来往。程度过重,现代社会很难“隔绝”。
D. 封闭:指关闭使与外界隔绝。常形容系统或人的心态,用于“人与人之间”稍显不搭。
初步判断:B项“疏离”最准确,同时涵盖了空间和情感两方面。
3.
验证第二空,排除选项:
第二空修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且是“在这个时代”的新特点。
A. 无孔不入:比喻利用一切机会(多做坏事),贬义词。与文段中性客观的语境不符,排除A。
B.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可以形容“利益紧密相连”的程度在当今时代是空前的,与“在这个时代”形成照应。
C. 迫不得已:出于逼迫,不得不这样。利益联系并非被迫,而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排除C。
D. 始料未及:最初没有预料到。文段并未体现“预料”之意,排除D。
4.
代入选,验答案:代入B项。“虽然在空间和情感上越来越疏离,但每个人的利益却又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转折关系成立,语义通顺,符合现代社会特征。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