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

中国地形三级阶梯,长江黄河分水岭,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显著;人口东密西疏,资源分布不均,耕地红线18亿亩;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双碳目标。

一、国家基本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一)国土与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疆域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在南沙群岛曾母暗沙,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二)行政区划

中国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制度。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7年7月1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9年12月20日。


(三)国家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二、人口与民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人口状况

2025年中国总人口约14.2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城镇化率持续提高,2025年达到68%左右。


(二)民族构成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91%左右。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600万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三)语言文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少数民族语言有80多种,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民族有本民族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同时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三、资源与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一)自然资源

中国耕地面积约19.18亿亩,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煤炭、稀土、钨、锡等储量居世界前列。


(二)生态环境

中国森林覆盖率24.02%,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碳排放强度下降18%。


(三)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至92%。垃圾分类制度在全国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9%。


四、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一)经济总量

2025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3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数字经济规模突破7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


(二)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为7.1:38.9:54.0,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三)对外开放

中国是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202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4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自贸试验区增至26个。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1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


五、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一)重大区域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黄金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二)区域协调政策

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东北全面振兴:深化国企改革,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冰雪经济。中部崛起: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东部率先发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三)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六、科技与教育

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一)科技创新

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2.8%以上。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天河五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200亿亿次。


(二)教育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5%,"双一流"建设取得新进展。职业教育规模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60万人。


(三)人才强国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0%。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七、文化事业

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一)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有56项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位。长城、故宫、秦始皇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昆曲、京剧、中医针灸等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二)公共文化服务

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县县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9%。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国民综合阅读率达83%。


(三)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5%。电影年票房突破600亿元,居世界首位。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产业蓬勃发展。


八、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高位运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二)医疗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医保药品目录持续扩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达450个,平均降价幅度超50%。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覆盖全国60个城市。


(三)住房保障

2025年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0万套,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万个,惠及居民近亿人。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九、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基层治理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城市社区治理推行网格化管理,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全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


(二)法治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群众。


(三)平安中国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5%。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


十、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绿色发展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2%。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二)生态保护

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3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三)环境治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国家安全

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一)国防建设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经济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能源安全,原油、天然气储备能力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健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网络安全

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国际地位与外交

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国际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GDP占全球比重超过18%。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外交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全球贡献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新冠疫苗援助,累计提供疫苗25亿剂。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维和出兵国。


全文约15000字

上一篇
没有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