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知识
集合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重要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集合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它涉及“所有”“有些”“没有”等量词描述的逻辑关系,常用集合论或逻辑符号进行形式化处理。
核心概念
所有A是B:表示A集合完全包含于B集合(A ⊆ B),逻辑上等价于“如果A则B”。
有些A是B:表示A与B集合存在交集(A ∩ B ≠ ∅),逻辑上强调存在性。
没有A是B:表示A与B集合无交集(A ∩ B = ∅),即全异关系。
常用推理规则
1.
传递性:若所有A是B,所有B是C,则所有A是C。
2.
换位规则:有些A是B ⇔ 有些B是A(但“所有A是B”不能换位为“所有B是A”)。
3.
矛盾关系:若所有A是B,则“有些A不是B”为假(假设A非空);反之亦然。
4.
欧拉图(文氏图):用于可视化集合关系,辅助推理。
注意事项
公考中通常默认集合非空,避免空集导致的逻辑陷阱。
“有些”仅表示至少一个,不指定具体数量;“所有”表示全称性。
避免无效推理,如从“有些A是B”和“有些B是C”推出“有些A是C”是错误的。
题型识别
集合推理题型具有以下特征:
题干结构:包含多个关于集合关系的陈述,常用“所有”“有些”“都”“没有”等关键词。
问题类型:
推出必然结论;
判断选项真假;
找出不可能为真的选项;
识别哪项能/不能推出。
常见场景:涉及人群、物品、事件之间的包含、交叉、全同等关系。
解题思路
1.
翻译:将自然语言转化为逻辑形式或集合符号。
例:“所有A是B” → A ⊆ B 或 A → B。
2.
整合:用欧拉图或逻辑链整合所有关系,建立整体模型。
3.
推理:根据规则推导新关系,注意“有些”的存在性和“所有”的传递性。
4.
验证:逐一检查选项,判断是否必然从题干推出,或是否与题干矛盾。
经典例题讲解
例题1
题干:
行驶超过60万千米的汽车都应当报废处理;有些行驶超过60万千米的汽车存在设计缺陷;在应当报废的汽车中有些不是T品牌汽车,所有T品牌汽车都不存在设计缺陷。
选项:
A. 有些T品牌汽车应当报废
B. 有些T品牌汽车不应当报废
C. 应当报废的汽车都行驶超过60万千米
D. 有些存在设计缺陷的汽车应当报废
解题过程:
1.
翻译:
所有行驶超过60万千米的汽车 → 应当报废(A → B)
有些行驶超过60万千米的汽车存在设计缺陷(有些A是C)
有些应当报废的汽车不是T品牌汽车(有些B不是D)
所有T品牌汽车不存在设计缺陷(所有D不是C)
2.
整合与推理:
由“有些A是C”和“所有A是B”可得:有些A是C且B,即有些C是B(存在设计缺陷的汽车应当报废)。
选项D与此一致,必然成立。
选项A、B、C均无法必然推出:
A:T品牌汽车与报废关系不确定;
B:T品牌汽车可能全部报废或全部不报废;
C:报废汽车可能包括其他原因,未必都行驶超过60万千米。
3.
答案:D
例题2
题干:
所有西宁人都是青海人;所有西宁人都喜欢吃面食;有些青海人喜欢旅游。
选项:
I. 有些青海人不是西宁人。
II. 有些青海人不喜欢旅游。
III. 有些青海人喜欢吃面食。
A. 仅仅Ⅰ
B. 仅仅Ⅱ
C. 仅仅Ⅲ
D. 仅仅Ⅰ和Ⅲ
解题过程:
1.
翻译:
所有西宁人 → 青海人(X → Q)
所有西宁人 → 喜欢吃面食(X → M)
有些青海人喜欢旅游(有些Q是L)
2.
整合与推理:
I:不能必然推出。可能所有青海人都是西宁人(X=Q),题干未排除该情况。
II:不能必然推出。“有些青海人喜欢旅游”不排除“所有青海人都喜欢旅游”。
III:必然成立。由“所有X是Q”和“所有X是M”可得有些Q是M(西宁人非空)。
3.
答案:C
例题3
题干:
所有法学专业的学生都获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所有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都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有些法学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公务员;有些逻辑学专业的学生也成为了公务员;所有逻辑学专业的学生都未获得教师资格证。
选项:
A. 一个人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并非是逻辑学专业的学生
B. 一个公务员,既没有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又不是逻辑学专业的学生
C. 一个人获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并非是法学专业的学生
D. 一个人是逻辑学专业的学生,并且获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解题过程:
1.
翻译:
所有法学专业学生 → 法律职业资格证书(F → L)
所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 教师资格证书(L → T)
有些法学专业学生是公务员(有些F是G)
有些逻辑学专业学生是公务员(有些S是G)
所有逻辑学专业学生未获得教师资格证(所有S不是T)
2.
整合与推理:
由“所有L是T”和“所有S不是T”可得:S与L无交集(所有S不是L)。
选项D“S且L”直接矛盾,一定为假。
选项A、B、C均可能为真:
A: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可能来自其他专业;
B:公务员可能来自其他专业,既非法学也非逻辑学;
C: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可能非法学专业。
3.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