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


一、人物简介:中国核试验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程开甲(1918-2018),江苏吴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他 26 岁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玻恩,获博士学位后毅然归国,隐姓埋名投身西北荒漠。作为中国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他开创核爆炸效应研究领域,主持完成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 30 余次核试验,建立中国特色的核试验技术体系。他提出的“地下核试验安全方案”,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零事故完成地下核试验的国家。2017 年获“八一勋章”,2019 年被追授“人民科学家”称号,国际同行称其为“东方核盾的铸造者”。


二、核心事迹:罗布泊的“惊天算盘”

1.
“戈壁算阵”——纸笔推演核爆方程 1963 年,程开甲率团队进驻罗布泊,面对苏联撤走专家、数据空白之困,他手摇计算器推导核爆炸关键参数。在沙尘暴肆虐的帐篷中,完成 10 万余组数据计算,手稿堆满 3 个文件柜。他说:“科学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算出来的真理。”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当量与其理论预测误差仅 0.3%,震惊世界。
2.
“地下长城”——零事故的东方奇迹 他首创“平洞—竖井”地下核试验技术,攻克核爆炸当量控制、信号采集等难题。1969 年首次平洞试验中,他设计的“弯折巷道+多重密封”方案,将放射性泄漏量降至国际标准的千分之一。至 1996 年,中国 45 次地下核试验全部安全完成,美国《科学》杂志惊叹:“这是工程力学的完美答卷。”
3.
“核电磁脉冲研究”——为国防织就“金钟罩” 发现核爆电磁脉冲可瘫痪电子设备后,他率团队研发电磁屏蔽技术,构建中国首套核电磁脉冲防护体系。1980 年东风导弹试验中,该技术保障测控系统在强电磁干扰下正常运行,他笑称:“我们的设备比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更早穿上防弹衣
4.
“程氏育人法”——戈壁深处的“院士摇篮” 他在马兰基地创办“核试验大学”,白天指导试验,夜晚授课讲学,培养出吕敏、杨裕生等 10 位院士。学生回忆:“程老师要求每个数据必须‘三堂会审’——理论组、实验组、测量组共同验证。”

三、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

主题一:科技报国——从剑桥骄子到戈壁隐士

关键词: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 面对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的高薪挽留,程开甲在归国申请书中写道:“我的祖国在新生,我不能做旁观者。”在罗布泊隐姓埋名 20 年,妻子直到 1984 年才知他是“两弹元勋”。 金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荣誉属于个人,更属于整个民族。”


主题二:原始创新——破解“不可能三角”

关键词:自主攻关、理论突破、系统工程 他打破西方“核试验必先空爆后地下”的教条,首创“一次试验多方收效”模式。1966 年氢弹原理试验中,同步完成爆炸当量、杀伤效应等 7 项研究,将试验周期缩短三年。 案例:他推导的“程-鲍尔公式”解决地下核爆炸压力计算难题,被写入多国军事教材。


主题三:严谨治学——戈壁滩上的“三严精神”

关键词:科学伦理、工匠精神、极致追求 他立下“三不原则”:不放过一个疑点,不遗留一处隐患,不降低一丝标准。1967 年首次氢弹空投试验前,发现某部件异常震动,他坚持推迟三天排查,避免亿元损失。 金句核试验没有‘差不多’,100%成功才是及格线。


主题四:团队协同——“马兰精神”的集体丰碑

关键词:集智攻关、薪火相传、大协作体系 他组建“核试验技术委员会”,统合全国 30 个部门、近万名科研人员,构建“理论—实验—工程”三位一体体系。学生乔登江院士说:“程老总像交响乐指挥家,让每个‘音符’精准共振。” 成果:中国核试验次数仅为美国的 1/25,但获得数据量超其总和。


主题五:精神传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关键词:淡泊名利、信仰坚守、红色基因 他将国家奖励的 200 万元奖金全数捐赠设立“核试验科技创新基金”,临终前叮嘱:“把我的骨灰撒在罗布泊,我要永远守着试验区。” 事迹:2014 年,96 岁的他在病榻上完成《核试验技术总结》,为后世留下百万字技术遗产。


四、结语:大漠铸剑,光耀千秋

程开甲用一生诠释了“铸盾”与“报国”的深刻内涵。从剑桥大学的学术新星到罗布泊的“核司令”,他以算盘与草稿纸对抗超级大国的计算机,用东方智慧书写核威慑平衡的方程式。今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程开甲小道”上,新一代科研人仍在追寻他的足迹;国际核工程领域的“程氏方程”,持续影响着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正如他晚年所言:“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位大漠深处的“国之巨匠”,已化作中华民族精神星空中最亮的坐标之一——永远凝望祖国的蓝天,永远守护人民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