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简介:绿染大亮山的“当代愚公”
杨善洲(1927-2010),云南施甸人,原保山地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他半生为官,半生为民,退休后婉拒昆明安家机会,扎根大亮山 22 年,带领群众将 5.6 万亩荒山秃岭变为价值 3 亿元的林海。建成林场无偿捐给国家后,他仍守山至生命最后一刻,用满手老茧和磨破的草鞋诠释了“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的誓言。2011 年,他被追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大亮山更名为“善洲林场”,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教育基地。
二、核心事迹:用生命染绿山河的赤子情怀
三、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
主题一:生态文明——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
关键词: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代际公平 杨善洲用 22 年证明:“种树就是种福,造林就是造福。”他拒绝商人 10 亿元开发旅游区的诱惑,坚持“林场姓公不姓私”。林场建成后,周边村庄年均降雨量增加 200 毫米,干涸 30 年的老井重现清泉,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金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代人就是要多吃苦,让子孙享福!”
主题二:党员本色——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关键词:初心如磐、公仆情怀、先锋表率 任地委书记时,他下乡调研必穿草鞋,被称“草鞋书记”;退休后,他每月仅留 100 元生活费,其余工资全买树苗。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做事。” 案例:2009 年大旱,他组织修建的 18 公里引水渠,让 3 个村 2000 亩旱地变良田。
主题三:艰苦奋斗——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关键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使命必达 为解决育苗难题,他徒步 300 公里捡果核,积攒 3 吨种子;为省运费,他发明“营养袋育苗法”,使运输损耗率从 50%降至 5%。林场职工说:“杨书记的手,比砂纸还粗糙;杨书记的鞋,比地图还破旧。” 金句:“白天当农民,晚上当学生。不懂技术就向土地要答案!”
主题四:家风传承——清廉家训的精神丰碑
关键词:克己奉公、家风建设、代际影响 他给家人定下“三不原则”:不占公家便宜、不收他人财物、不搞特殊待遇。女儿杨惠兰下岗后摆地摊,他鼓励:“自食其力最光荣。”外孙李军大学毕业后主动返乡护林:“外公教会我,真正的财富不在银行,在山上。”
主题五:基层治理——党群关系的教科书
关键词:群众路线、共建共享、治理创新 他创立“党员责任林”制度,划分 87 个责任区;推行“以林养林”模式,用林下经济收益反哺造林。林场周边 7 个村成立联建党总支,形成“党建+生态+民生”共同体,人均年收入从 1988 年不足 200 元增至 2020 年 1.2 万元。
四、结语:青山证道,精神长青
杨善洲用一生践行了“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的承诺。从地委书记到植树老人,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他让大亮山的每片绿叶都镌刻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如今,善洲林场的松涛声里,他手植的树苗已亭亭如盖,而那座没有墓碑的坟茔,早已化作最巍峨的精神坐标——它告诉世人:真正的丰碑不在石头上,而在百姓心间;不朽的功业不在史册里,而在青山之上。